第3版:采风/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回乡探亲的赵小兰
母亲的新衣
图片新闻
做一回雷锋
月光里的蛙鸣(外一首)
夏衍的最后墨宝
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中国文化报 >  2010-09-0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乡探亲的赵小兰

    陈东霞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是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母亲朱木兰的故乡。

    一条长长的老街——青龙街上昔日的“朱家大院”,是朱木兰生长的地方,也是她时常对赵小兰等女儿们念叨的地方,甚至在病重垂危、生命弥留之际。

    2009年7月8日,赵小兰在父亲赵锡成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来安,来看母亲的故乡,看望青龙街上舅舅、表兄等很多血脉至亲的亲人。

    赵小兰一身合体衣着,漾漾笑容,自然大方。父亲赵锡成精神矍烁,热情洋溢。朱家的老宅早已翻新,舅舅刚刚去世,表兄们接待了她。对于赵小兰的到来,大家高兴得不知所措,表侄、表侄女们望着美丽的表姑,既亲近又陌生,细心的赵小兰亲切地拉着他们的手,问长问短。一家人说到高兴处,表兄拿出家里珍藏的朱木兰照片,看到照片里的母亲,赵小兰顿时眼睛湿润、满怀深情地说:“母亲对我成长影响很大,她那种罕见的长远目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父亲赵锡成摘下眼镜,仔细端详爱妻的照片,一时情绪有些失控,他躬身致意,感谢家乡这方水土养育了朱木兰,感谢朱氏家族给了他家政有方、助夫兴业、育女成才的贤妻,她是整个家庭的基石。

    此时,很多街坊邻居都前来看望,啧啧称赞赵家夫妇教女有方。赵小兰和父亲忙热情招呼,奉茶让坐,感激乡邻厚爱。

    赵小兰见邻居中有一位上了年纪干净利索的阿婆,忙上前攀谈,期待从阿婆这里知道更多母亲从小在这里生活的情况。果不其然,阿婆说,她和朱木兰从小都是在青龙街长大的,两人还合掰过一块马家铺子的烧饼。赵小兰听了,马上惊喜地说母亲提起过的,不仅说马家铺子的烧饼好吃,还说纪家的葱花小馄饨,刘家的鸭血粉丝汤,都是母亲常提起的。阿婆是一个风趣健谈的老人,她说现在的南京鸭血粉丝汤、上海老城隍庙的蟹黄汤包,其实都是从青龙街传出去的。(青龙街与南京只一江之隔)阿婆说可惜在本地都失传了,唯一的马家第三代传人的烧饼,做个早市就关门了。赵小兰咂咂嘴说没口福了,众人皆笑。

    赵小兰的故乡之行,没有繁文缛节的官方左右,只任凭亲情的牵手。青龙街这一天因为她的到来,显得异乎寻常的热闹,故乡的人争相目睹这位创造了华人在美参政史上的第一位内阁部长,更是欣赏她那光彩照人、平和谦逊及华裔尊荣的高贵气质。

    恰巧,我所在办公楼的大门正对着青龙街,有趣的是,女人们都沸腾了,男人们似乎蔫巴了,个个埋头公案人人沉默如金,倒是平日公鸡般昂扬的领导们,眼皮耷拉着不耻下问:“这个功成身退的赵部长,过去是个什么概念上的官?”部下曰:“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被提拔为劳动工业部长。”“不可思议。”领导讪讪而笑,眼皮更耷拉了。

    赵小兰是一个让男人示弱的女人,却是女人的一面镜子。她的名望非一般女人企及,不可否认,政治女高官与庸常女人的距离远不止三百六十五里路,因为轨迹的不同。但同为女人,方向的一致恰如时钟与秒针。赵小兰给我们的震撼已远远不止是她创造了华人在美的奇迹,如果你留意,一定能感知到她给过我们女人细润无声的启迪。

    有一次,看凤凰卫视,女主持面对面访谈赵小兰,其中有关婚姻家庭的问题。从赵小兰甜蜜的笑容里,不难看出,她有一个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女主持问她,家庭事务谁做得最多,赵小兰笑着说当然是丈夫。丈夫以为我不会做,其实我全会做,但我不告诉他。

    多么傻啊,我怎么不懂这个,家庭俗务凡事一揽到底,结果宠坏了孩子,养懒了丈夫,丢失了自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星期天罢工,躺在床上装病。因为吃了辣东西,脸被搞的通红,加上我“有气无力”的低腔细调,夫愕然,平日悍妇病成娇妻,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围裙都来不及系,就奔厨房忙活了。我窃笑。中国男人怜惜病妻是健康女人体会不到的啊。

    适度的装蒜,是酿造心灵充沛的激情,提升在日常凡俗生活的整合能力,日子的光彩便由此而生了。

    赵小兰的故乡之行,留给故乡人的风采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而她内在教养的优雅,政坛举重若轻的风范,让人内心不可抗拒。原来女人除了年轻,表面上斑斓的靓丽,让人赏心悦目,女人还有更深层次的美,深入人心,妙不可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