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9月1日,在交响乐《龙腾虎跃》的欢快节奏中,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和中国交响音乐季组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二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华东展演周,在杭州剧院开幕。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交响音乐季组织委员会主任、作曲家傅庚辰,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茅临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盛昌黎等出席了开幕式音乐会。
宣传中国作曲家 展演中国作品
2008年,以全面回顾和展示中国交响乐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成果,宣传中国作曲家、展演中国作品,发展和繁荣中国交响乐事业为宗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在中国交响乐百年纪念之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这一全国性的交响乐作品展演活动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5支知名交响乐团,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厦门和香港等13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了25场演出,演奏了165位中国作曲家的161部中国交响乐作品。这不仅是中国交响乐团的一次大集结,也是中国交响乐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展示中国交响乐作品。
两年之后,虽然遭遇了不少困难,但第二届中国交响音乐季还是顽强地诞生了。本届音乐季也一改第一届的零散展演,将全国各大交响乐团以区域划分,在石家庄、杭州、武汉等6座城市集中展示。用中国交响音乐季艺术中心秘书长何春生的话说,中国交响音乐季组织委员会将与全国各交响乐团实施战略性合作与发展,共同打造以区域性展演中国作品为特征的全国交响乐品牌,为发展和繁荣中国交响乐事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年轻的浙交音色优美
为华东展演周做揭幕演出的是浙江交响乐团。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乐团于2009年7月正式建立,乐手平均年龄不足30岁。但就是这支成立仅仅一年,甚至有一些演奏员还未到位的乐团,在著名指挥阎惠昌的调教下,在开幕式音乐会上展示了他们优美的音色和默契的配合。
根据中国民族打击乐名曲改编而成的交响乐《龙腾虎跃》欢快热烈;由二胡曲《水乡小唱》及《挑着担子干得欢》曲意发展而成的交响乐《水乡小唱》优美轻盈;以越剧音乐为素材的《丽人行》描绘了少女对爱情的美好遐想;弯管笛与乐队合作的《大漠》讲述了人生的沧桑;交响组曲《大唐》展示着大唐的盛世之姿;根据昆曲《牡丹亭·游园》音乐素材创作的《春闺梦》是一幅美丽诗意的画卷;交响乐《第一狂想诗——为阿佤山的记忆》气势磅礴。中国作曲家具有中国特色的7首交响乐作品,浙江交响乐团在演出曲目的选择上严格遵循着中国交响音乐季的要求。其实,“讲中国话”也是乐团一直在走的路。
“作为浙江省具有文化标志性的艺术团体,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取向是:在能精准演奏世界交响乐经典作品的同时,更要致力于交响乐本土化的尝试,通过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和积累,形成乐团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我们在坚持交响乐中国化、民族化的道路上,做了自己的尝试——委约音乐家把民乐作品改编成交响乐作品。不过,这种做法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浙江交响乐团团长陈西泠“心里还不是很有底”,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专家们的认可让他踏实了不少。
演出时,一个细节让专家和观众们感动——每当曲目演奏结束,指挥示意演奏员起立,每位演奏员都会微笑着面对观众行礼。“我在国内乐团的演出中很少见到笑容,一般演奏员都是对着乐谱架行礼。虽然是个小动作,但是感觉乐团和观众的距离一下子被拉得很近。”作曲家杜鸣心认为,这是乐团从心底里在感谢观众。陈西泠却对大家的赞赏有点惊讶,“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大家都习惯了。”
交响乐中国化 中国交响乐国际化
9月2日,第二届中国交响音乐季“中国交响乐·杭州论坛”召开。傅庚辰、杜鸣心、唐建平、阎惠昌等10余位音乐家共同研讨中国交响乐发展之路。针对目前中国交响乐现状,与会嘉宾一致表示,要在“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乐国际化”的实践上矢志不渝。
傅庚辰首先做了名为《三问交响乐》的主题演讲。“一问交响乐的听众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二问交响乐是让人听得懂好,还是听不懂好;三问交响乐是让人爱听好,还是不爱听好。”傅庚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响乐舞台上,有相当一批中国交响乐作品,听众很少,听得懂的人很少,爱听的人更少。
傅庚辰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一些中国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出现“指挥不愿意指,乐团不愿意演,观众不愿意听”的尴尬境况,究其根源,是很多作曲家对外国的现代技法照抄照搬,脱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脱离中华民族音乐语言,脱离群众的欣赏习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的方针,才能出现像《梁祝》、《黄河》这样的世界级交响乐作品。
阎惠昌则认为现阶段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应该重新架构。“多年前,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的是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我们的教材都是中西兼顾的。但是,现在的中国音乐教育更多侧重在教授国外音乐语言和作曲技巧。我们已经培养了不少精于西方音乐的音乐家,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流失了祖先的基因。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应该具有世界视角,更应该具备鲜明的民族文化。”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委托组委会工作人员代读了题为《“交响乐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稿。他认为,在当前抵制“三俗”、倡导先进性文化的大好形势下,交响乐界可以说迎来了机遇,同时也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国家交响乐团经过实践和论证,认为“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乐国际化”之路是中国交响乐界的唯一道路,走这条路也是艺术生产实践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