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立
今年暑假期间,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现象有所反弹,尤其是乡镇农村成为“黑网吧”的多发频发地带,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隐蔽手法多样 安全隐患突出
据重庆市丰都县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自去年以来,丰都县查处取缔的11家“黑网吧”全部都在农村,而且经营场地大多选择在民居内,面积30至40平方米,室内摆放电脑数量大概为10至20台。
“农村地区‘黑网吧’频现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少回报快。”当地的一位网吧经营者朱某说,所以网吧提供的上网、打游戏等服务,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在农村搞个网吧,投入不大,配一台电脑也就2000多元,网络费用不高,投资回报快。
据了解,执法人员查获的“黑网吧”大多条件简陋。一方面成本投入不大,所使用的电脑、服务器、路由器等设备源于二手市场,或者是其他网吧淘汰下来的设备。另一方面,经营场所往往空间狭小、光线不足、卫生条件差。比如上述查处的丰都县栗子乡某农民开办的“黑网吧”,楼下就是猪圈;另一经营者则将“黑网吧”设在一栋两层木质结构房屋的楼上,该楼建于50年前,年久失修,人走在木制的楼板上“吱吱”作响,电源线、网线铺设也杂乱无章,没有任何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据有关文化执法人员介绍,为了逃避监管,这些农村“黑网吧”都十分隐蔽,不易被人察觉。其经营者采取的“隐身招数”主要有四种:一是选择或者利用自己的住所作为网吧经营场所。二是不使用一楼门面作经营场所,一般都设在房屋二楼或者地下室。比如其中有家“黑网吧”设在地下室,一楼则是麻将馆。如遇执法检查,其经营者就一边与执法人员周旋,一边关闭“黑网吧”与外界的通道,以逃避检查。三是对外不搞宣传、不挂灯箱、不打招牌,来上网的人都是通过熟人互相介绍或者带来。四是在向互联网宽带运营商申请宽带接入服务时,不以经营性网吧出现,而是以“普通家庭网络用户”的身份出现,网络带宽较小。
“黑网吧”影响 未成年人成长
据了解,农村“黑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逢周末、节假日等,到“黑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很多。由于缺乏监管约束机制,农村“黑网吧”经营者对其所提供的上网服务内容也没有进行限制,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仅有两三台电脑的“黑网吧”,根本没有在每台电脑上安装相关的“绿色过滤软件”,对一些血腥、暴力、淫秽的信息没有采取任何屏蔽措施。在上述被查获的“黑网吧”中,执法人员除了发现未成年人在打游戏、看电影、聊QQ外,还在其中一台电脑里发现了多达26G容量的淫秽电影和视频文件,累计播放时长可达60多个小时,类似的不良信息随处可见。
在农村生活的老百姓对“黑网吧”的责难声也颇多。丰都县农民刘文斌说:“‘黑网吧’影响学生读书,学生放学不回家,弄得家长半夜三更到街上找人。孩子在那里又容易学坏。”农民余时勇说:“现在农村成年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大多是孩子和老人。特别是放假后,孩子们没地方玩,如果不能对网吧市场好好的管理,任由‘黑网吧’泛滥,很影响孩子学习。”
违规接入服务 查处遭遇尴尬
近年来,网络文化市场“总体规划、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政策,使网吧逐步走向连锁化经营模式,网吧的审批程序更加严格、准入门槛要求更高,一些规模小、实力弱、不符合条件的网吧无法进入合法经营渠道,于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铤而走险,开起了“黑网吧”非法盈利。近几年来,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加大了查处“黑网吧”工作力度,但“黑网吧”日益隐蔽,管理部门缺乏强制执法手段,取证难,执法往往陷入困境。
根据《互联网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在提供接入服务时应加强对用户接入用途的核实,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无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黑网吧”,相关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其提供接入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服务商为了客户量的增长,并没有对“两证”严格审查,甚至明知其从事网吧服务,仍然为其提供接入服务,并收取高于民用网络的费用。据悉,重庆市巫山县去年查处的6个“黑网吧”案例中,这些网吧每月向电信部门支付500元左右的网络费用,而一般民用的网络仅100元左右。
许多基层网吧管理人员认为,虽然很多“黑网吧”是以私人名义向电信部门申请账户,但从技术角度讲,一两台电脑的终端流量与十几台电脑的终端流量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对网络使用流量大和在线时间长并开启路由功能的用户,电信企业是完全能掌握的。正是电信部门的未尽其职,为“黑网吧”的蔓延提供了网络平台和技术保障。
此外,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农村“黑网吧”问题除了经营者赚钱牟利的因素外,还反映出深层次的问题: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上网需求与农村合法的、规范化的上网服务场所缺乏之间的矛盾。本地网吧总量控制,新设网吧无法取得相关批准手续,是当前农村互联网市场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具备一定投资规模,软硬件条件也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的新设网吧,是否可以考虑将其引导、规范为合法的、规范化的网吧,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上网服务。
据悉,目前,重庆文化执法部门与公安、工商、消防、通信管理等部门建立了各司其职、互为支持、有效配合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对“黑网吧”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监管格局,文化市场监管力和可控性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