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赖少芬 黄浩苑
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的深圳正通过各种努力回馈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不仅让城市的建设者圆梦,更让每一个人找到归属,感到幸福。
2010年,深圳发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号召,开始向“惠民之都”稳步迈进。
降低城市进入门槛 给外来建设者归属感
深圳是“梦想之城”,但在许多工作和居住于深圳的人眼里,也是“暂居的城市”“别人的城市”,缺乏归属感。目前,深圳总人口已超过14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00多万人。许多流动人口在深圳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早已成为“深圳市民”。
2008年8月1日,暂住证退出深圳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居住证。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可以在深圳享受出入境、申请驾驶执照、子女入学、社保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政策带来的便利。
居住证制度的实施留住了一些人准备离开深圳的脚步,也让他们进一步融入这个城市。截至2009年底,深圳已发行居住证超过1000万张。在此基础上,深圳从今年9月起实行外来工入户“积分制”,让来深建设者成为“深圳人”的梦想变成可能。
根据规定,持深圳居住证的外来工积满60分即可提出入户申请。与广东省的标准相比,深圳“积分制”更强调技能等人才要素的评价,政策向那些能在深圳生存的外来工倾斜。
不少外来工表示,“积分制”让他们看到了在这个城市继续打拼下去的希望。在这里只要努力,踏踏实实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深圳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营造居民幸福感
30年来,深圳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在一些公共服务建设上依然有所欠缺。让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感到幸福,成为深圳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深圳一直在努力。
2006年底,深圳在国内首创“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包括收入分配与公平、安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五大方面21项指标,第一次将老百姓应得的“生活福利”量化。过去五年当中,深圳对民生事业的投入翻了一倍,每年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占财政的70%以上。
今年年初,深圳又向全市发出新的号召——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鉴于深圳房价已经驶入“2万元时代”,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当务之急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努力实现多层次、广覆盖、住有居。
“十一五”期间,深圳规划建设的14万套保障性住房已经全部进入建设程序。今年,深圳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把年度建设计划由2.23万套增加至5万套。
“一大批年轻人都奔深圳而来,但这座城市对他们提供的保障还缺乏一定的基础,因此很多年轻人对未来存在不确定心理。”王荣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的幸福指数是欠缺的,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劳动者培训的加强,幸福感缺失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全民共享”
文化权利,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权利。近年来,深圳从各方面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让市民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参与更多的文化活动,开展更多的文化创造。
享受免费文化服务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共享”的一大特色。从2007年3月起,深圳率先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吸引了大量市民。
多样性、便利性的特点同样展示了深圳对市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从“市民文化大讲堂”到“戏聚星期六”,从“美丽星期天”到“音乐下午茶”,从“深圳晚8点”到“深图艺苑”……深圳多年来培育的一批品牌文化活动,让市民各取所需。
深圳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基层和社区是“全民共享”理念的着力点。据统计,深圳平均每年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展览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次),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观众超过500万人次。从2009年开始,还推出了“周末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剧场、周末讲座等。
深圳还根据外来工特点,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如举办“外来青工文化节”,开展“流动系列文化活动”等。1994年推出的“大家乐”舞台,以“自愿、自荐、自演、自娱、同乐”为特色,吸引了大量热爱艺术、渴望创造的青年参与,更成为外来青年的文化娱乐场所。
“这是深圳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说,近年来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群众的文化欣赏、文化参与、文化创造等基本文化权利有了一定保障,城市文化繁荣的成果正在惠及全体市民及来深建设者。
(新华社深圳9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