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 欣
在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朝天宫一带,有一条南北斜穿的小巷,名叫仓巷,仓巷两边坐落着一些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民居,是南京城至今依然保留着历史风貌的街区之一。然而,这里正在遭遇拆迁,南京的文保人士为此多方奔走呼吁,其实他们此次极力想要挽留的区域不过1平方公里,即便如此,事态看上去依然不能如人所愿。
老街遭遇拆迁厄运
仓巷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历史上,南京的历代统治者几乎都在城北寻地发展,所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政府的规划从未打扰过这里。仓巷在相对安宁的环境中培养出特色独具的发展业态,街区上出现多家卖古旧书籍和古董的商铺和货摊,如今这里的旧书铺在南京收藏界是出了名的。
到上世纪90年代,仓巷历史街区被政府卖给开发商,只是此后多年开发商一直未对这里实施建设计划,直至几年前,仓巷开始遭遇不同程度的拆迁并一直持续至今,期间包括位于仓巷78号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桂年故居等在内的文保单位也遭遇拆除厄运。
据当地居民说,开发商决定在仓巷启动拆迁是为了把这里打造成为专业的古玩一条街。2008年秋,一位慕名到仓巷参观的游客看到这里的景象后如此描述:仓巷两边几乎没有高楼大厦,一长溜都是那些粉墙黛瓦的旧民房。如果有一个感兴趣的画家,将这旧房、旧街、旧货,再加上我们这些在旧街上流动着的人画上,就是一幅活生生的老南京风情画啊。当时,街区的拆迁公告才贴出不久,这位即便只是来过仓巷一次的游客在看到公告后,都惆怅地感叹,街区的居民搬走之后,仓巷还会再出现这样的繁华吗?
为南京古城留点记忆
著有《南京城市史》的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南京老城和历史街区保护,据他介绍,仓巷115号是晚清南京最后一位状元黄思永的故居。黄思永得中状元后,看中了位于仓巷的、曾是太平天国王府的深宅大院。于是向光绪皇帝申请作为“状元府”。光绪皇帝恩准并赐金匾“进士第”挂于门厅屏门上方。从此,仓巷此宅即成为“黄状元府”,至今此称呼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00多年来,南京一代代前人都知道仓巷的这一处深宅大院是黄状元府,直至2005年曾在南京地方志工作过的胡季华老先生还说:“就在这仓巷附近,七家湾、黄状元府、可园故居、万寿宫、西园、卧佛寺、英王府,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它们中或者漫漶不清,或者因年久失修坍塌,或者杂草丛生,或者面目全非,甚至有的已经消失无影踪了。”如今,住在老宅里的是黄思永的第五代后人,只是今天的状元第早已没了昔日壮阔的规模和精巧的外观,看起来只是残破的民房。然而如果仔细辨识,还是能够从中寻到一些老宅院的格局。
仓巷的现状如薛冰所言,虽然整体趋于破败,但是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城市街巷肌理,没有发生过改建,是当年小街小巷的模样,院落的格局也基本都在,如果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是能够重回原貌的。对其进行保留也是为了给南京古城留点记忆。
新规划下的“孤岛”
与薛冰之前参与的对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整体保护的倡议相比,此次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妥善保护好仓巷连同南捕厅,中华门两侧的门东和门西,几个片区共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然而这样的要求似乎也并没有得到肯定的回应。
南京历史遗迹的保护状况是与历任的城市决策者就这一问题的态度密不可分。据薛冰介绍,新世纪之初,南京提出“保老城,建新城”的发展方向,坚持“老城区做减法,新城区做加法”的原则,将城市建设的重点推向了河西新城区;新世纪的历次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到切实加强。在2003年出版的《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中,仓巷、门东、门西、南捕厅地块、十里秦淮两岸,都被整体列入5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范畴。2006年,对城区历史遗迹的破坏再次卷土重来。在全国一批文保人士呼吁下,温家宝总理亲自对此作出批示,最终破坏行为受到查处。2009年初,相关部门针对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提出“危旧房改造”计划,并宣称要拆迁3万户,以“拉动内需”。许多历史街区就在“危改”的旗号下消失,南捕厅街区也被规划为城中“顶级别墅”,招商项目公然挂在南京投资网上。
正在报国务院审批的最新《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中,历史文化保护区由2003年规定的56片缩减为10片,另外还规定了22片历史风貌保护区和11片一般历史地段,其中,仓巷被排除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南捕厅街区被缩小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周围,门东缩小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蒋寿山故居周围。在当地文保志愿者看来,这样的规划,切割了原本历史遗存的片区式形态,最终使它们沦落为城市中一个个“孤岛”。
当地文保志愿者们质问,南京明城墙围合的老城区有40余平方公里,河西新城区有70平方公里,规划中的仙林、东山、浦口3个新市区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为什么不能对仓巷这些仅存的1平方公里明清传统街区进行整体保护?
有专家分析,仓巷街区地块目前产权复杂或许是相关部门制定保护规划的障碍,然而正如薛冰所言:“承载了丰厚历史故事的老街区,不能全是名人故居,全是纪念馆的堆积。要有普通人,要有多样性的市井生活,才能展现一座老城真实的历史风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姚远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仓巷这些历史街区是南京城所剩的最后一块还保存着传统都市肌理的历史街区。面对古城已遭破坏的状况,主管部门不能干脆‘破罐破摔’,而应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竭力补救。城市规划应该将公共利益放在规划的第一位,并且要有向‘危改’纠错的勇气。”
2009年下半年,南京市完成新一轮政府换届,据悉,新任决策者对老城历史遗迹保护态度积极,我们希望,不久之后能够看到对仓巷这些历史街区实施有效保护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