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舟
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愈发凸显。南京城最后一块保存着传统都市肌理的仓巷街区面临被拆命运,即城市无序发展的牺牲品。
无独有偶,前一阵媒体报道,大理为修公路拆毁了唐代古城墙,为建豪华别墅群洱海被填;镇江千年粮仓被强行拆迁。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磨灭了城市记忆、割断了历史文化,还使城市丧失了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文化遗产是城市生命力的传承,是渗透到城市肌理中,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符号,是城市的根基。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识别,往往基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如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西安的秦陵兵马俑、曲阜的孔庙。这些历史建筑和风景格局,传承着一代代的文化记忆,并积淀为城市的特质,文化的精髓。
然而,为了追求政绩,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城市不顾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拆大建,随意改造,很多历史街区被无情地拆掉,很多传统建筑被悄悄地摧毁。还有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力物力,不得不眼看着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传统文化消失。
而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真的无法调和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非阻碍了城市发展,反而能否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后劲和动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特色十足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资本。有的城市,有钱盖豪华大楼却挤不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其实,文化遗产保护好了,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不亚于盖楼修路。如果一味短视,盲目追求GDP,拆毁历史建筑开发房地产、破坏古代文化遗产修建工程,不但给当地老百姓造成的祸害无穷,更会透支子孙后代的文化记忆,不啻于焚琴煮鹤、竭泽而渔。
保护文化遗产,说到底是发展的观念问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还是鼠目寸光寅吃卯粮,要看当地执政者是否具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心胸,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还是把官帽放在首位。南京的仓巷街区还算幸运,在没有被彻底拆除前就得到了一批有识之士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其命运如何还需等待。而其他地方,又有多少文化遗产面临类似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