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素
我对这部作品题材撷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感悟较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理想主义者,高扬了古代圣哲的理想人格,对本土思想资源和中华民族世代秉承的精神价值进行了当代整合与传播。它顺应了时代命题,顺应了我国转型期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顺应了当代精英的文化期待。举目当下精神价值普遍失落的社会现实,以文艺作品凸显传统经典的“当下性”和“在场性”,以此与当代人的精神性、情感性对接,恰似一泓甘泉滋润着人们日渐干涸的心田。我们需要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找精神支柱,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点,这部作品叙事策略巧妙、匠心独运。创作者没有拘泥于编年体人物传记的书写,而着眼于老子的淡泊名利、清静无为,把这位古代圣哲请下神坛。剧作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野蛮征战、民不聊生、饥荒伴着瘟疫肆虐、百姓纷纷背井离乡的历史场景,于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把老子还原成人,成为一个爱民、亲民、恤民的,可亲可敬、血肉丰满的个体存在。剧作在对老子题材的世俗化开掘中不乏饱蘸人文情怀的铺叙,在对老子鸿篇论著与实践理性的一致性表述中,彰显出他的思辨才能,他的平实,他的睿智,他的学养和见地,他的忧国忧民襟怀,以及他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剧作虽以著述《道德经》作为人物的贯穿性戏剧动作,却巧妙地规避了以皇皇五千言巨著做耳提面命的乏味宣教。创作者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或醒世警言,似散金碎玉一般自然洒落于四幕剧中,或嵌入人物说白、唱段,或穿插于人物对话,或抒情,或叙事,或反衬,或烘托,处处闪动着智慧的光芒,字字投射进当代人的心扉。数千年前我国思想大家老子对生命、自然、社会、政治一体化的睿智思考,竟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和振聋发聩的思想穿透力。老子关于“道”“德”“天”“地”等形而上的思辨力,让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以至全世界、全人类惊叹、钦佩、折服,世世代代令人高山仰止!
但是,这部剧作对戏剧性阐发用力不足,人物关系尚待开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方说三幕“孔子问礼”,对孔子其人着墨不多,致使人物勾勒潦草不够饱满。假如这一幕能让两位大家的学术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光,对于揭示剧作题旨无疑是一种深化。另外,作品援引老子经典话语,似乎多停留于表层的宣讲和叙述而缺少深层揭示与追问,也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剧作的思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