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在鄂尔多斯看“荷花”
五百罗汉领衔根雕文化节
首届“黄叶村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
中芭再演“最佳版本”《天鹅湖》
图片新闻
绛州鼓乐敲出《杨门女将》传奇
天山脚下的孩子们看到了“马兰花”




 中国文化报 >  2010-09-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绛州鼓乐敲出《杨门女将》传奇

    本报记者  刘 淼

    敲鼓边、击鼓心、打鼓帮、顶鼓腔、磕鼓环、搓鼓棰、磨鼓钉……数十双鼓槌上下翻飞。9月18日,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演出了一部没有台词、只有鼓声的《杨门女将》,也让绛州鼓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年轻时尚的姿态登上舞台。

    鼓乐剧《杨门女将》的演出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中共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新绛县委、新绛县人民政府、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等单位承办。为了打造这部中国第一部鼓乐大剧,新绛县委、县政府已经投资了上千万元。不过《杨门女将》的确好看。

    全剧共分忠烈祠明志、金銮殿斥奸、校场口点兵、金沙滩魂归四幕,50名绛州的姑娘小伙运用18种不同的鼓技,在99面鼓上敲出《杨门女将》这一段传奇故事:大到雄浑激烈的战场厮杀,小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声,甚至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都由或紧或慢或密或疏的鼓点一一讲述。

    尽管没有唱词,但是演员生动的表情、丰富的肢体动作以及完全可以取代歌声的鼓声照样能够打动人心。已经失去了丈夫的穆桂英为了不让儿子杨宗保出战,无奈两人演兵场“斗鼓”,阵阵鼓声令人揪心,母子之情催人泪下。演出尾声,杨门女将即将征战疆场,99面大鼓齐奏的场面和声效撼人心魄。75分钟的《杨门女将》,“90后”的绛州鼓乐传人以精湛的鼓技以及动人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与掌声。

    鼓乐剧《杨门女将》故事好看,舞美也好看。华丽炫目的灯光,目不暇接的多媒体影像,传统戏曲服饰与时尚元素嫁接的演出服,让《杨门女将》赏心悦目。据悉,全剧仅演出服装就多达386套,主要演员会有五六套,以及各种盔甲、头饰,甚至连山西传统雕刻艺术“云雕”的概念,也融入在服装设计之中。以主演穆桂英的服装为例,有大婚时美轮美奂的中式嫁衣,有丧仪中凄美飘逸的白色丧服,有请缨出战时帅气修身的白衣盔甲,有统领三军时英姿飒爽的红色帅服。在最后一幕,穆桂英穿起一件可以覆盖大会堂整面舞台的巨大斗篷,战火映红的天空整个投射到巨大的斗篷上,不用一兵一卒就展示出了战斗的激越与惨烈。

    看着鼓乐剧《杨门女将》首演成功,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67岁的老团长王秦安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从前他是文化馆副馆长,几十年如一日,埋头于新绛的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自从“下海”组织了鼓乐团,他的心思就从单纯保护转向活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种,有的需要完整保存,有的则需要保存加发展,像绛州鼓乐,原本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最好的保护恰恰是发展。” 王秦安凭借他的“发展”眼光,以一台时尚好看的《杨门女将》,用鼓乐剧这一崭新的剧种,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绛州鼓乐这流传千年的古老艺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