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演艺营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长沙歌厅少了长沙味
走出去,如何走
图片新闻
北京剧场开启LED绿色照明序幕
2010上海乐器展览会规模创新高
“夏青杯”朗诵大赛为爱好者搭舞台
秋吉敏子81岁办爵士音乐会
湖南澧县免费看大戏




 中国文化报 >  2010-09-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去,如何走

    白  丁

    十多年前曾是轰动一时的“走出去”范例——到国人眼中的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演出,看到满场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为来自中国的音乐而震惊而痴迷,圈内圈外都为这一“走出去”的成功壮举感到荣耀。时过境迁,这两年去金色大厅演出的艺术团,不但没了往日的光荣,相反,倒成了不值得提倡的“走出去”范本。个中缘由,大都见诸媒体,如蓄意跟风,金色大厅几近让国内各类艺术团体和个人踏破门槛,除少数显示了国家水准,大部分都染上了如下通病:艺术质量参差不齐、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票房经营惨淡、自我炒卖作秀。而这造成的结果,是不同地域、不同机构的“走出去”组织者,出于各自的目的和利益,在海外涂抹着各自的地方色彩,让我们的“走出去”失去方位,陷入几近混乱的无序状态。

    随着我们的国力日渐强盛,“文化走出去”亦成为紧迫的国家议题,因为屹立于世界的强国形象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强力支撑。近年在世界各地布点孔子学院,举办与不同国家的文化年活动,以及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大规模的世界联欢,无不体现出国家意志和情态。我们的“走出去”战略,正是在政府强力推进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把金色大厅只当做一个秀场的“走出去”案例,在当下已越来越稀少,“走出去”组织者日渐拥有了世界意识与国际眼光。

    从廉价甚至无偿的自我推销,到不断的“被需要”“被邀请”,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在经历一段风雨历程后,正步入正确的轨迹。如今,不断壮大的“走出去”文化大军,在世界各个角落传送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沐浴到“被需要”的阳光。在法国的一座偏僻小城,你可能邂逅一位来自中国乡村的皮影艺人,在当地中学表演他的皮影戏,现场气氛热烈;在比利时的国家公园,你可能见到富有中国元素的大型雕塑,因为那是中国雕塑家的作品。“被邀请”的中国艺术在世界自然获得了相应的地位与尊重。当我们以世界意识、手段进入艺术生产领域,真正创新出独有的、时尚的、优秀的产品,世界的舞台自然会向你敞开。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瞄准国际市场的大手笔——舞蹈杂技剧《天鹅湖》,用精妙杂技改装经典名剧,一炮走红,海外订单应接不暇,成为文化产品海外营销的典型案例。和北京奥运会同步诞生的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届。青年周主打国际名校间的文化交流,在相继把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请进来、在青年周亮相后,下一步,也将实行“走出去”,接受世界名校邀请,把中国名校的青春风采向世界青年展示。这样主体定向的互动,无疑会让“走出去”的步伐更为扎实,更具实质意义。

    在这方面,应该说民间机构比政府先行了一步。以做音像制品起家的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公司,新世纪来临时,便已看到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早早在海外布局,扩大“俏佳人”品牌影响,当国家加大文化“走出去”扶持力度,“俏佳人”顺势转型,成为集各种文化经营为一体的“俏佳人传媒”。如今,“俏佳人传媒”在美国收购了2家无线电视台,其制作的中国文化节目直接输送进数千万美国家庭。若从文化“走出去”的渗透力度看,像“俏佳人”这样的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如果这样的企业在海外成势,那么,未来我们“走出去”的成果将蔚为壮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