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一
不久前,在成都参加“首届亚洲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时,杨化玉将厚厚的一叠诗稿交我提意见。接读诗稿,我首先感到惊诧,虽然在《艺术评论》、《中国书法通讯报》等报刊上曾拜读过他几首诗作,但没想到他写了那么多、那么久,对诗那么痴迷。
我是一口气读完他的二百余首诗词的,读时被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深深吸引。青春的火花,朴素的本色,发自内心的感想,百折不挠的信念;对故土的深情,对朋友的真情,对生活的激情,对工作的热情;梦中所见,枕上所思,生活的甜酸苦辣,内心的喜怒哀乐,道路的曲折起伏……点点滴滴汇聚成章,吸引着我,感动着我,牵动着我,使我随之情绪起伏,随之喜怒哀乐,随之浮想联翩,随之心灵共鸣。这或许与我们的阅历有关,我们年龄相近,家乡风俗相类,都从乡村来到城市求学,而后娶妻生子,奔波劳碌,也都有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大憾。正因为此,他诗中所写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真切,字字句句都道出我所欲言而未能言的心声。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杨化玉的诗,“兴、观、群、怨”均以真性情发之。言志抒情,贵在“思无邪”,即真诚不虚假。他以诗人的赤子之心为诗,至情流溢,有感而发,情意所至,自成佳篇,写来酣畅淋漓,不事雕琢,读来天然本色,深挚动人,掩卷沉吟,神为之夺。
从197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时与诗歌结缘开始,杨化玉以诗为伴,书写人生,至今已三十多个春秋。时光匆匆,弹指一挥,他由家乡到上海,复由上海进北京,青春风流转为中年哀乐,人子情怀变成慈父肝肠,生命轨迹、心路历程,种种因缘际遇,一一见于诗章。入世稍深,即知生活并非处处是诗,行进之路也不可能一马平川,但以一颗诗心坦然处之,则无处不有诗情,崎岖征途更见奇景迭出。人写诗,诗亦写人,多彩人生诗作伴,一路奔波一路歌。
杨化玉的诗视野宽阔,题材、形式多样,其中既有七言、五言古体,又有汉俳、长短句,还有新诗;内容则记事兴怀、观景记游、状物咏史、颂今忆往,人生百感,世间万象,纷纷汇来笔端。细加披览,风雨晦明、家国兴衰,无一不在其关注的范围之内。大而言之,他颂党爱国,祈望民族复兴,覃思深虑,付诸吟咏。小而言之,他热爱生活,眷恋亲友,诗中思乡寄友、回忆母亲、想念小别的妻子、追怀青春岁月,尽显人情人性之美。其他篇章同样因景生情,以情动人,壮游寄兴,咏史凝思,才与学辅,识从诗见。我欣赏他咏春柳、夏樱、秋荷、冬松的几首汉俳,情景交融,读来兴味盎然。他对大度人的称赞“色镜观星月,永远是黑天”,妙语妙喻,读来令人击节。
人生最忆是童年,最念是家乡。杨化玉的诗中最感人的是追怀故乡和童年之作,正如他在诗中所言:“桑梓情所系,梦游望晨星。”家乡、童年的相关意象在其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像《农村记忆》一题,一写就是三十四首。家乡不仅是出生之地,而且还是他成长的沃土。赴上海读书前,他曾任村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为改变家乡面貌而苦苦奋斗,当地的一草一木都浸透过他的心血,令他魂牵梦萦。离家多年,他的乡情乡思与日俱增。童年时“鹅柳条制笛声响,放牧河边农家娃”的快乐光景,成年后与乡亲们泥壶饮酒、枣叶当茶、田头下棋、夜晚听戏的幸福往事皆历历在目,提笔挥写,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杨化玉诗集中所收作品大部分写于二○○四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之后,一九八七年至二○○四年这十八年间没有几首诗。据他自己讲,当时专心在处长的位置上,眼被官给迷住了。这当然是客气,但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人情世态的清醒认识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近几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蒸蒸日上,迅速发展。亲身经历研究院巨大变化的杨化玉诗情勃发,在昂扬向上的心境中感受着事业腾飞的人生至乐,大笔长笺迎接了自己诗歌创作旺盛期的到来。
王朝闻先生有句名言曰“不到顶点”,意谓在攀登高峰的途中最富有探索的意义。杨化玉在攀登中体验、求索,也在攀登中感悟、提升。奇句络绎,已足动人,嘉章传世,犹有待焉。文不尽言,言不尽意,谨以一绝贺其诗集面世:
问君往日意如何?
秋雨春风一路歌。
纸烫情真心底热,
丹霞万里映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