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融
英国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所引发的抗议,如今已经扩展到了科研领域,6名英国顶尖科学家发出了严肃的警告——削减科学界开支将危害到英国脆弱的经济复苏,并导致外来人材流失,对国家的竞争力构成无法形容的损害。
英国科学家的抗议声之强烈,引起了各界的特别关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皇家天文学家兼皇家学会会长里斯认为,政府大幅度削减科学界开支,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会浪费过去20年来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伦敦大学格兰特院长说:“如果我们不能维持我们的研究力度,以及我们进行研究的效率,那么我们会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资产。要知道,这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有哪项不是与研究有关的?”他们还对英国商务部长凯布尔宣布“将削减每年60亿英镑的研究与发展预算,以便除去‘平庸’研究”的说法表示强烈愤怒。
其实早在今年早些时候,英国“国宝级”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为了抗议英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曾打算离开他工作了近50年的剑桥大学,移民加拿大。霍金曾写信批评英国政府说,科研经费的缩减意味着科学研究在英国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工业运用而不是追求知识和发现。他在一封公开信上写道:“这种错误造成灾难性影响,会打击年轻研究员,以及对英国科学界和我们的国际声誉造成重大损害,更可能导致多个物理学系倒闭。”
笔者认为,英国科学家的质问发人深省。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市场收益的当下,投资未来,投资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的胆识,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小。显而易见,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研究经费,肯花宝贵时间来坐科学研究冷板凳的人便会越来越少,科学发展和进步的脚步自然也会越来越慢。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科学研究队伍和科学研究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对于科研的投入,是不能够急功近利的。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文化建设,对于基础性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同样是不能够急功近利的。作为拥有5000年漫长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更是中国极为重要的国家资产。维系这一国家资产,必须要舍得持续投入,以避免很多重要文化资产的减少和丧失活力。比如,对艺术创作的投入就不能急功近利。如同科学家坐冷板凳搞科研,艺术家潜心创作也需要坐得起冷板凳,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而精神产品的价值是不能以市场为衡量标准的,否则如何解释伟大导师的著作在市场上不如通俗文学畅销呢?文艺创作如果一味追求市场收益而不是艺术的水准,将是一种文化的倒退和时代的悲哀。
又比如文化科研、文化战略研究、对外文化传播,在这些必须特别重视的文化领域,政府也必须舍得投入,也一定要经得起某种投入后的 “平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平庸”,哪来的“杰出”?更不可轻言削减经费,否则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长远的损害和灾难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