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石永菁 文/图
9月17日下午,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我亲历的中日友好交流——选自刘德有影集展”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发来贺电。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中国文化部原副部长刘德有,中国驻日本公使衔文化参赞张爱平,日本原文部科学省大臣远山敦子,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辻井乔,日本东京放送电视台社长室顾问、首届驻北京记者大越幸夫等各界人士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程永华首先致辞,他说,刘德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日友好交流的见证人,也是掘井人,他见证了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前和恢复邦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作为首批中国驻日记者,通过采访报道,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我们回顾过去,感受中日友好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展望未来,进一步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合作关系,扩大中日友好交流。
随后,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军代读了蔡武的贺电。蔡武在贺电中表示,刘德有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投身于中日友好事业,曾多次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日文翻译,并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在日本工作多年,见证了中日关系发展史中诸多重要事件,可谓中日友好关系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为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呕心沥血、出谋划策,赢得中日各界友好人士的广泛尊敬。相信此展不仅能全面、翔实地介绍中日友好发展的曲折历程,也让我们在重温历史的同时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大局。
辻井乔在致辞中说,举办“我亲历的中日友好交流——选自刘德有影集展”非常有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友好的足迹,看到两国领导人生动的表情。大越幸夫说,1964年我作为首批日本驻北京记者赴任,那时两国还没有复交,我们经香港中转后到达北京。转眼46年过去了,临行前,刘德有先生及首批驻日中国记者为我们举行送行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可能是中日记者的第一次交流。现在,那时的同事很多已经故去。我们活着的人将牢记中日友好的掘井人,并为中日世代友好而努力。
最后,刘德有致答谢词,感谢为本次展览的举办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的中日各界。
刘德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翻译,1964年作为新中国首批驻东京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回国后担任外文出版局副局长,文化部部长助理、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亲身经历了中日两国交往中的重大历史时刻,为发展两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展展出了刘德有长期以来收藏的172张经典照片,每张照片都见证了一段历史,凝聚着巨大的心血。
开幕式前,还举办了《记忆中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翻译中的趣事》讲演会。讲演会上,刘德有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会见日本各界代表团时的情景和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逸事,也介绍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经验,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听众席中不时传来阵阵会心的笑声。
在东京期间,刘德有还接受了日本NHK广播电台的采访,会见了日本前首相羽田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