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 莉
走进位于三里屯东六街的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来访者一定会被浓郁的中国风情所吸引:院子里长条拂地的柳树让人误以为这里是某处中国院落,会客厅、走廊、大使的办公室里随处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式家具,墙上挂着的已经泛黄的北京民俗地图更是为房间增添了些许京味儿。
大使广泛涉猎中国文学
不过,让人感到最有中国味儿的还不是这里的环境,而是驻华大使米奥米尔·乌多维契基其人。在见到大使之前,记者读完了一本由这位“中国通”所著的有关中国的小说《朝东走到西》。在小说里,他通过描写几个外国年轻人在中国西北及西南地区的旅行见闻,展示出他们眼中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拥挤的火车车厢”“充满民族特色的中式婚礼”……可见,这位“中国通”很早以前就与中国结了缘。1981年,27岁的米奥米尔为了进修中文,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1985年至1989年,米奥米尔以外交官的身份到驻华使馆工作。2006年开始,米奥米尔担任塞尔维亚驻华特命全权大使。
“1989年,我离开北京的时候,街上几乎还没有什么私家车,而今天北京的大小街道上奔跑着几百万辆汽车。”除了物质环境的极大改善之外,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宣传国家形象方面的努力让米奥米尔非常赞赏。米奥米尔建议“中国积极打造世界一流的媒体,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
前后10年的光阴,让米奥米尔有足够的时间对中国做出细致的观察,记者与米奥米尔的对话也没有停留在讨论他的中国印象这个层面。“我喜欢老舍的短篇小说”,米奥米尔对中国文学的了解程度多少让人感到吃惊,他认为,老舍是“了解老北京人生活的窗口”,此外,他还翻译过老舍的《茶馆》。不仅如此,米奥米尔涉猎甚广,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勃发到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再到今天的韩寒,他都略知一二。
等不及要创作 北京印象
记者在使馆遇到了3位参加第4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的塞尔维亚女艺术家。对于初次来华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美食是一个让他们兴奋的话题,还没等记者发问,她们就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版画家维达尤其强调有一道菜非常独特:“在塞尔维亚没有如此做法的菜肴,甜、咸等各种口味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反复解释了数次,记者终于明白他所指的奇妙菜肴原来是鱼香肉丝。另一名版画家叶莲娜则请记者给她寄去一份鱼香肉丝菜谱。
当然,这些塞尔维亚艺术家最关心的不是美食,而是目前中国的艺术生态。“在北京寻求发展的艺术家总数超过了塞尔维亚人口的总数!”画家伊万娜说她被北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深深打动,“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在别处看不见的传统和文化,这里简直就是艺术家的乐园,真希望能在北京住上一段时间”。
虽然只在北京逗留了短短数天,丰富多样的中国面孔却已经极大地激发出她们的创作欲望。“我们已经等不及了,我们要创作北京印象”。伊万娜说,塞尔维亚人需要看到来自中国的内容,“大家已经看了太多与欧洲有关或是欧式画风的作品,是时候为人们展示一下中国风了”。
使馆门外巧遇米卢
在走出使馆大院的时候,一辆黑色轿车迎面开了过来。一张为众多中国人所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眼前——米卢来了。很多中国人仍然记得,这个塞尔维亚人曾带领中国男子足球队冲进了世界杯。在使馆门口,不少行人认出了他,米卢频频微笑点头给以回应。虽然早已不再执教中国足球,但他如今仍然会时不时到中国看看,这一次则是为了9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米卢杯”足球赛。去年开始,米卢发起了一项在北京举行的足球循环赛,各驻华使馆、中国外交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纷纷派出了代表队参加。
或许如米奥米尔所说,很多时候,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官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体育名人在对外宣传国家形象时,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塞尔维亚使馆在为“米卢杯”制作的宣传资料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博拉·米卢蒂诺维奇,即中国人熟知的米卢,为世界足球与中国足球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塞中两国的友谊和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米奥米尔十分希望,通过文化和体育,中国人能够认识一个崭新的塞尔维亚,“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塞尔维亚还是一个新名词”,“10个中国人可能有9个知道南斯拉夫,而塞尔维亚曾经是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当时,塞尔维亚和中国,塞尔维亚老百姓和中国人民是非常友好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可能还记得《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两部电影,那也是塞尔维亚留给一代中国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