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洁 李 雪
热播电视剧《潜伏》、《奋斗》、《武林外传》、《士兵突击》将登陆大银幕,热门电影《神话》、《手机》、《风声》相继改拍成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也正筹划拍摄电视剧版……如今,一个题材多品种的“套拍”越来越成为文化行业的一种风潮。这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昭示着原创力的严重匮乏?
“套拍”主因: 成本利润比更超值
世纪文景公司不久前透露,作家六六创作的小说《蜗居》电影版权已被一家知名影视公司买下,价格超过百万元。消息一出,引得不少业内人士惊呼。“过百万元的电影改编权已经非常高了,很少有作者敢开出100万元的价来。”慈文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小勇表示,目前电影改编权价格一般在10万元至15万元,较高的在30万元左右,非常有名的作者价格会更高一些。“《蜗居》电影版权若真过百万元,跟《蜗居》的事件效应有很大关系。”一名有30多年从业经历的电影制作人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在娱乐传媒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套拍”能够节约制作方的平均成本,并且各项目能在宣传上互相借势,才是“套拍”成风的重要原因。
影视业公认最“烧钱”的投资环节,除去制作费用,就是宣传发行的费用。有数据显示,好莱坞大片的成本账单里,宣传费用已经达到影片总成本的三四成,国内大片的“宣发”费用也在急速上升中,平均投资过亿元的国产影片,宣传发行费用几乎都要达到上千万元。电影《蜗居》的制作方虽然因为“蜗居热”多支付了作家三四倍的稿酬,但因此省下的宣传费用却远不止于此。
近期有消息称,英皇娱乐内地公司英皇星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资李伯南的话剧《隐婚男女》,并将开发同名电影,这表明英皇娱乐也进入了“套拍”大军。英皇星艺制作总监田原说,规模化开发的另一好处,是宣传效果加倍增长。他们在电影《隐婚男女》在宣传发行上并不会少花一分钱,毕竟电影产业有其自身操作规律,但明显效果是,同样花10元钱,借势宣传可能达到20元钱的宣传效果。
《杜拉拉升职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套拍”案例。小说《杜拉拉升职记》2007年出版后,旋即掀起职场“杜拉拉热”,2008年底,《杜拉拉》续集出版再次推波助澜。2009年6月,徐静蕾执导的同名电影开拍,这部投资2000多万元的电影在上映前便靠广告收回过半成本,最终的电影票房更是轻松过亿元。7月,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率先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出,开播前已赚足眼球。
在电视剧版《风声》开机之前,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曾表示,同一部作品拍成两个模式“这样的翻拍是互相借力”。王中磊表示,影视剧的互相翻拍,如果原来是电影,那么电视剧会完成创作者在篇幅短小的电影中无法表达的创作意图;如果原来是电视剧,则因为热门剧的高人气会带动电影的票房,为电影投资者的巨额资金先增加了一层保险。
“套拍”触角 已延伸至世界市场
如今,以影视业主打的“套拍”模式,已经把目光瞄准了经典作品的翻拍,以及一些经过市场验证项目的多种类开发。10月15日,怀旧话剧《李小红》将再次登上京城的舞台。这一次,它的演出场所选在了东五环外的朝阳1919小剧场。这座苏式建筑独有的古典风貌,与讲述上世纪70年代人爱情故事的话剧的时代氛围相得益彰。《李小红》的上演,同时启动了话剧出品方戏逍堂与朝阳1919剧场运营方巨海传媒的战略合作计划。
巨海传媒总经理张旭东表示,在他们启动“电影+戏剧”战略的计划中,经典影片的舞台重现也是他们的目标之一。巨海传媒将负责经典电影版权的购买工作,选择范围覆盖国内外经典作品。具体操作方面,他们可能采取版权购买,或者与版权方合作等方式进行话剧版改编。目前,他们已经选择了几部作品,与其版权公司进行沟通。
据了解,英皇星艺目前也在跟日本富士电视台谈合作,对方是出品过《101次求婚》、《悠长假期》等无数经典日剧的老牌制作单位,双方将共同投资,由富士电视台提供偶像剧的剧本,共同开发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剧。
“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合作项目,我们甄选的对象也不仅限于现在对方热门的新剧,包括他们的经典名剧,有条件的话我们也会翻拍成内地剧。”田原表示。
放眼世界市场,“套拍”或后人对经典的“重拍”也不乏先例。在国外很多大师电影都被翻拍或搬上舞台,香港的《无间道》也被好莱坞搜罗过去翻拍成美版。在好莱坞和百老汇两个截然不同的舞台上,《音乐之声》、《猫》等都有过多种艺术版本。
是产业化需求 还是原创力匮乏
对影视业、舞台上频繁出现的“重复题材”,业内专家们的意见也出现了“分水岭”。中影董事长韩三平近期发表言论,翻拍翻新,是产业化发展的结果。另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套拍”抑或翻拍,都暴露了内容链条的不足,“好剧本千金难求”,是原创力匮乏的表现。
“现在电视剧改电影,或电影改电视剧的现象如此扎堆,正说明现在的剧本更优秀,可以适合不同产品开发。”中联华盟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霖坦言。
“其实仔细看看,好莱坞的类型片本质都是差不多的,那是否对方就是模仿和重复?恰恰相反,这是好莱坞电影产业工业化的体现,只有真正工业化了,大家才不会把目光局限在是否同一个剧本身上。中国文化现在是开放的状态,市场口味多元,文化形态也相当多元,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几乎已经不存在什么题材是冷门、什么题材是独家了。关键看你怎么改、怎么拍。同一个剧本放到不同人手里就是一次全新创造,翻拍结果也可能是两重天。”田原说。
另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无论影视还是其他文化领域,好内容都是稀缺的,这也是“套拍”风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同时也显现出影视作品创作上的匮乏。”著名导演尤小刚认为,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剧本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不论有多大制作困难,只要有了好剧本就能拍出好戏来,演员都是第二位的。”
还有专家认为,翻拍脱离了原创,久而久之容易限制编剧的思路和视野,助长创作者的惰性,对今后文化行业的创新产生一些阻力,不会是长线大计。“套拍”有不少成功的例子,突出了规模化经营的强势,但仓促上马的项目也不少,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沽名钓誉或者花拳绣腿的作品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