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真善美是诗的三个金色的轮子
科学与“天人合一”
拓宽古代小说研究视野
再现神话的“神话”




 中国文化报 >  2010-10-0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现神话的“神话”

    《武丁与妇好》剧照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田  青

    当《哈利·波特》席卷全球,原产中国的“木兰”和“功夫熊猫”被改贴上“美国生产”的商标行销世界的时候,国人或有不平:我堂堂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口头传说的无比丰富到《山海经》的瑰丽奇诡,从伏羲女娲、夸父精卫到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哪个神话和故事不能编出一部好戏让世界惊艳呢?遗憾的是,就像在国际贸易中我们长期只能大量出口低附加值工农业产品一样,缺乏国际视野和品牌营销经验的“中国制造”文化产品,也长期不能打入世界主流文化市场。普通的民众可能并不知道,我们一些媒体在宣传某某人或某某文艺团体在国外“获得热烈欢迎”,演出“引起轰动”的报道中常常丢掉一句话:“此次演出系赠票,观众基本上是我们组织的。”而自己花钱租“金色大厅”,自己花钱包机组织记者团、观众团不远万里飞到外国,自己人演,自己人看,然后回国大肆宣传自己“走向世界”的闹剧,也曾经蔚然成风。

    实际上,在文化市场上“走向世界”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让外国人自己掏腰包买票来看我们的戏。而我所知道的真正能让外国人买票进剧场的表演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团体,除了杂技团、木偶团以外,大概数“汉唐乐府”最为成功了。

    “汉唐乐府”是来自海峡对岸的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团体,创办人陈美娥是一个既谙熟中国传统乐舞精粹又深知欧美主流文化品位的艺术家。她创造性地把中国闽南文化中保存的我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梨园戏中的科步(舞蹈)结合起来,开创了“梨园乐舞”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美娥和“汉唐乐府”陆续制作的《艳歌行》、《俪人行》、《梨园幽梦》、《荔镜奇缘》、《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教坊记》等作品,可以说部部成功,出出精彩,佳评如潮,不但成为国际重要艺术节和欧美诸多国家级剧院竞相邀演的对象,而且其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洛神赋》还于2007年和2008年应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邀请进入故宫,在紫禁城皇极殿隆重献演。我曾经在荷兰和法国亲眼目睹“汉唐乐府”受到欧洲文化界、艺术界同仁和普通观众欢迎的盛况,也曾经专门了解了“汉唐乐府”在欧美的票房情况。要知道,在类似巴黎市立剧院这样久负盛名的世界顶级剧院连续公演12场而且场场票告售罄是很不容易的,对于一个来自“陌生文化国度”的艺术团体来说,这几乎就是一个“神话”。而在美国林肯中心演出之后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美舞蹈年度风云榜”最佳舞作,对一个以在全世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艺术团体来说,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成功。

    挟连续创造欧美主流社会票房“神话”和专业评论佳绩之风的“汉唐乐府”,此在北京太庙首演的《武丁与妇好》,演绎了一段纯粹“中国风”的徜徉于史实与神话之间的凄美故事。陈美娥用婉约抒情的南音音乐和梨园科步配合《诗经》中千古不灭的诗句,把殷商时代的一个伟大传说呈现得美轮美奂。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陈美娥有着对中华文化的满腔深情;作为一个艺术家,陈美娥有着杰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一个艺术团体的创办人和组织者,陈美娥有着超出常人的巨大能量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正是靠着这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和激情,陈美娥才能将古老的中国艺术和世界的时尚品位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我曾经和她开玩笑地说:“你办的事没有不成功的,因为神鬼都怕你!”的确,创造神话的人一定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汉唐乐府”是,陈美娥也是。我和陈美娥的许多朋友一样,一直认为这个似乎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风风火火的女人有着命运特殊的眷顾垂青,在天降大任的同时,她也一定得到了“天”的加持和护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