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见证“穿在身上的历史”
打破学科分类培养复合人才
图片新闻
本科动画专业今年被亮红牌
巨幅历史油画再现国立中正大学初创场景
独立艺术与设计高校联盟国际年会举行
2011年浙江美术统考新增“速写”
瑞昌剪纸:“手把手”进校园
中国戏曲学院与国家五大
重点京剧院形成战略联盟




 中国文化报 >  2010-11-0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服装教育30年:
见证“穿在身上的历史”

    李秀文

    上世纪80年代: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

    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服装短训班。198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服装专业,当时的老师还不是很专业,讲授的是一些具体做衣服的方法。1988年5月,北京服装学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开始引导服装走向专业化设计。

    由于我国的服装教育起步晚,是在没有任何专业教育经验、模式的情况下匆匆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师资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等方面,尚来不及进行更多思考就一届接一届地开始招生了。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未见有大的起色和改变,社会和行业以“学院派”和“纸上谈兵”等词汇来形容从院校走出的设计师。

    不过,上世纪80年代服装专业培养的一批设计、技术人员,今天大都成了行业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90年代: 多元教育主体开始涌现

    我国的服装专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以时尚创新度、市场实用性为侧重点的专业教育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领域仍然与国际上的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服装教育界,尤其是李当岐、刘元风、吴海燕等各院校的领军人物,呕心沥血地为缩小这一差距而努力。不过,差距也意味着市场空间,在各大公办院校不断增设并完善服装教育专业的同时,公办院校下的职业学院、纯粹本土化的民办院校以及在中国的国际专业院校也有了很大发展。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民办院校。

    公办院校下的职业技术学院,实际等同于原来的专科技术教育,虽然是以公办院校为名头,但不享受政府资金支持,自主经营是他们的生存之路,经济来源主要靠学费。因此,每年的招生情况将直接影响学校收入,更直接影响着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制定。虽然学校的使命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但此类院校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任务——赚钱,生存下去。要兼顾教育质量与赚钱,摸索鱼和熊掌兼得的方法。

    作为民办学院中的一个代表,江西服装学院从最初租赁校舍,到几年后业内人士用“几个白宫的规模”来形容其宏伟的新校址,它用自己的迅速崛起让人们对民办院校刮目相看,其影响力甚至可以挑战中国知名公办院校。

    民办院校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相对稳定的上扬趋势。它们一般有实力以及有商业运作能力较强的投资方,因此,维持前期生存并非难事。同时,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相对灵活,面对市场变化,他们能够紧跟市场来调整教学。

    21世纪: 国外教育分一杯羹

    进入21世纪,除了自主经营的职业技校和本土民办学校,以私立院校为主的西方知名院校,也正以独立或与国内院校联合办学这两种方式,大规模进入我国服装教育领域。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在时尚圈里更显得像一个真理。再加上国际上很多服装类院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欧洲各国,时尚产业发达,其教育制度也相对完善。因此,国际院校在中国仍然吃香。

    有国际著名时装类院校一进驻中国就打出国际高度的杀手锏:最前沿的教学制度、欧洲师资、外语教学、国际品牌实习机会、国外留学机会等等。对外宣传也是红红火火,但是在见证真功夫阶段,很多承诺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兑现也较常见。

    而当毕业生走入社会,在市场中接受检验时,这些国际院校就呈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如何建立适应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是这些国际著名院校应该思索的。

    相对于“国际著名”,一批并非国际顶级的服装院校,在经过对中国市场的调研与成功的经营理念引导下,选择了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如与华东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中国的名牌院校合作。这样就减轻了水土不服的症状,形成了优势互补,并成功生存下来。在市场决定一切的今天,真正的市场适用度才是衡量的有力标准。

    未来: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最紧俏

    如今,“90后”的年轻设计师已经在快速成长中。他们对“80后”说,等我们到你们那个年纪,我们就是主流了。旁观国外的服装设计,目前正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设计普遍受到重视,设计成果的评判标准并不以个别上层人士的评判为准,设计师有着最终的决策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增长。与巨大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足,服装设计学科仍处于边缘状态。随着人们设计观念的更新,今后服装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必然会以现代的美学观点去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进而体现出中国艺术设计的风格。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认为,进一步推动教学与产业的互动,加大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力度,是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的出路。市场上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校可以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兼职授课,把最鲜活的案例讲给学生。同时,也要请求企业家和设计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参与各种赛事多提供一些支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说,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的是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版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学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