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雯
尽管《红灯记》作为8个样板戏之首,与“文革”之间的历史联系已经无法改变,但它在艺术上的经典性仍然不可否认。有研究者认为:“样板戏导演艺术在灵活运用京剧传统形式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取得成功,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推《红灯记》。”
前不久,中国国家京剧院将《红灯记》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班底全部为剧院的新生力量。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京剧院的领导以及曾参演《红灯记》的几代演员,希望借机了解,《红灯记》的传承于当下京剧艺术的发展,究竟有何启示与深意。
尹晓东(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红灯记》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法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先向生活要人物,再向戏曲要手段”就是《红灯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这个戏对于中国京剧院甚至整个京剧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剧目,要通过重温经典,使整个剧院的风格得以传承,同时培养年轻一代如何塑造人物。
今年在国家大剧院的展演,我们已经恢复了包括《红灯记》在内的几个保留剧目。明年建党90周年,我们还将请老艺术家再回到舞台上来,表演这些经典剧目。
刘长瑜(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一代李铁梅扮演者):
《红灯记》是一个爱国主义的戏,只要国家不消亡,这部戏必将传承下去。虽然1958年我们就排过现代戏,但那只是凭热情来表达现代故事.,而《红灯记》则是我们严格遵循京剧本体的虚实结合等原则来移植、改编和整理的一出戏。它为京剧如何传承、发展作出了表率,是专家、观众、文学大师、老一代革命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把曾经感受到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是现在年轻人所欠缺的,也是演员必须懂的。
李文林(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二代李玉和扮演者):
1969年,我参加工作后接触的第一出戏就是《红灯记》,1994年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复排《红灯记》时,我演李玉和,到现在已经演了几百场了,感触比较深。我们主要是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孙岳老师手把手给我说的戏,再根据自己的个人条件进行发挥、再创造。演这个戏,对于我们现代戏的表演有很大的启发。这个戏现在还是有演出价值,我们到各个地方去演出都很受欢迎。对于年轻观众也是有教育作用的。
袁慧琴(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二代李奶奶扮演者):
我们复排这个戏的时候很幸运,原排的老师都在,高玉倩老师手把手把地指导,我特别感激。这个戏的价值,我觉得远远超出一部戏剧本身。排演本身就是在教你如何表演,尤其是现代戏的表演,这是我们的弱项。
应该说样板戏有着特殊时代的烙印,但我演出的时候尽量演绎出李奶奶更加人性的一面,适合当代审美的一面。现在再来重温《红灯记》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尤其是能够让生长于优越环境的年轻人对苦难、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李阳鸣(青年演员、第三代李玉和扮演者):
演这部戏我压力特别大,唱腔太难了,我以前是演武生的,接触文戏少。为了原汁原味地演好这出戏,我反复地听当年的录音,改进自己的唱腔和方法,最后终于获得了大家的首肯。
这个戏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还可能让更多喜爱它的观众走进剧场,来欣赏我们这一代青年演员的表演艺术。
宋奕萱(青年演员、第三代李铁梅扮演者):
我们离那个年代比较远,理解得可能不深刻,但因为是直接吸收前辈们的成果,所以也省掉了很多弯路。京剧演员没有学现代戏就缺着一门课,以前上学时没有学过现代戏,相当于是一条腿走路,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了。
让我意外的是年轻观众对这个戏反而更热情,比如在北大的演出,与台下的交流和互动就特别顺畅,让我对自己的表演更有信心了。
陈静(青年演员,第三代李铁梅扮演者):
我从去年冬天开始,在研究生班跟刘长瑜老师学这出戏,李老师一招一式、一点一滴地教我,让我在表演方面大有提高。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觉得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创造出这么多的精神财富,我觉得我们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