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诚 黄 维
天水秦腔鸿盛社,原名西秦鸿盛社,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甘肃历史悠久的秦腔班社之一,在甘肃各戏曲剧团(社)中有一定的影响,在秦腔派系中属“甘肃南路秦腔”。鸿盛社花脸戏较多,重台架,讲特技,唱腔丰富,有大量剧目、曲牌,脸谱更是独具一格。
由于地方戏曲技艺的传承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随着许多艺人和见证人的相继故去,对其研究也常常因资料缺乏而陷于窘境。笔者通过走访一些老人和查阅一些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天水鸿盛社独特的舞台特技。
踩跷子与吹火
踩跷子是高约20厘米、底部由铜铁制成的“三寸金莲”,一般是为旦角演员上场踩跷做戏。鸿盛社的旦角演员一般都能掌握这一特技。当年鸿盛社演员谢芳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的“踩跷”这一绝活,其步法有条不紊,板眼分明,特别是刀马旦戏,演员手持刀枪对打,干净利落,前翻后滚,错落有致,加上演员深厚的功底,再配上那优美的身段,可谓浑然天成,其代表人物有《破洪州》中的穆桂英。
吹火是戏剧中表现神鬼法力的特技。吹火所用的原料是松香纸包,是事先制做好的,将松香研细为末,置于八分左右的白麻纸中,用三层纸包好,如元宵大小,其目的在于方便演员含在口中。在松香球中,要从后向前戳一个小孔,便于在演出中把松香从纸包中吹出来。演出时,演员对准另一位演员手中的火把,一口吹到火苗上,松香即喷出火焰。如在演《游西湖》一剧时,演员把包好的松香纸包放在舞台正中的假山布景后边,以便在吹完后随时取拿。演员在吹火苗时将松香球噙在嘴里,吸气满腔,均匀地将松香粉一口一口吹出,成为连续的火焰球团。在鸿盛社的演员中,赵桂中、王宝芝、马筱云等都非常善于掌握吹火技艺,他们有时能连续吹到40多口火。
真山真水与打雷碗
鸿盛社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介绍,陕西省光武制景艺术公司经理陶渠率公司工作人员来天水给鸿盛社制作电光布景和“真山真水”。这是用纸扎布景,制作出山、石门楼等景物,然后请画家绘画,在所画两山之间掏一个洞,从洞口伸出小槽,小槽上安小水罐储水,槽下地面承接水沟,预先将水罐贮水,演出时水由水槽向下流淌,就会看到水从山沟流下,如同真的一样。这时配以电光声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显示出逼真的舞台效果。天水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舞台效果,真是大开了眼界,不仅仅是天水,这样的效果就是在甘肃省也是第一家。特别是在演《天仙配》时,将水槽置于一条布景龙的口里,形成了“真龙吐水”的新奇景观,加上舞台上演员“牛郎”又牵着牛上台,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打雷碗是鸿盛社的代表性特技之一,这是其他一些剧团所不具备的。打雷碗是在演封神戏、神话戏时常用的特技。事先将黑土碗或黑粗碗放在开水中煮烧,以便使碗质变得脆而易碎,碗上再用朱红色写上“雷”字,并贴上用黄表写的符。演员在打雷碗时,有的拿两个碗,先把一个碗翻在舞台半空中,再将另一个碗迎击上去,两碗在空中相撞,同时击碎。还有一种打法是把碗丢在舞台空中,然后用麻鞭击碎。另一种是演员右手持碗向左台柱击去,再转身向右柱击去,另外再向舞台中梁上击一碗,最后双手持碗,碗口相对,相互磨擦,先打出一碗后紧接着再打出第二碗,使两碗在空中相撞,这时5个雷碗均被打破,这就是有名的“五雷碗”。在目前的戏剧舞台上,已经看不到打雷碗的演技了。当年鸿盛社的谢玉堂、谢鸿民、董化兰、谢化俗、谢金民、吕明发、王新民、王钦民、蒲子英等人均很擅长。
鞭打灯光与大上吊
鞭打灯光是须生戏中的表演特技。表演时,演员根据规定剧情持鞭打台口用于照明用灯的灯花。过去在剧场演出时因为没有电灯,全都是用清油灯照明演出,用棉花作油灯捻子,这样点燃的时间一长,便在油灯上产生了灯花,演员们可持鞭用鞭梢打落灯花,灯光骤亮。在《太湖城》里的孙武、《黄河阵》中的闻太师、《过玄关》中的孙武等都在亮相时用鞭打灯花。
大上吊是旦角戏演员在表演上吊时的特技。通常在台中部的顶梁上挂一横木,同时在演员的腰间系上一圈结实的绳索,绳索上再挂一铁钩并置于胸前,然后将戏服穿在外边。演员踏着桌子上的凳子,抓着横木向上一纵,铁钩一上升,宛如绳索套在了脖颈,然后搬去桌椅,使演员身子悬于半空,台下观众看起来就如同人真的上吊了一样。
赵桂中、王宝芝等在演《刘全进瓜》时,均用这种手法,但从目前的演出中已很难看到这种特技了。
随着有些特技的消失,天水市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对其中一些古老的特技进行研究和开发,天水市科技局就邀请了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天水市鸿盛社脸谱研究中心承担的科学研究课题进行研讨和评审,希望鸿盛社古老而全新的戏曲技艺能够渊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