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纪事/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毛泽东为黄埔军校招生
跟光年同志学做编辑
陈雨前和景德镇学
志在高远




 中国文化报 >  2010-11-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雨前和景德镇学

    陈雨前策划作品

    叶加贝 李晓明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应该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几座名城之一。之前从书上读到“景德镇”这三个字时,我无比的向往。当接触到英文学习时,最先知道的单词就是“CHINA”,竟也和景德镇有关。景德镇有千年传承的瓷情画意,有优秀的瓷工画匠,每一道制瓷工序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弄里演绎得淋漓尽致。到近现代,有江西瓷业公司,建国后有十大瓷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都有过一段光辉的历史。然而,现在的景德镇却失去了从前的光彩。究其原因,在于景德镇有文化,却缺少文化人,缺少真正的文化人和学者。景德镇需要一种具有鲜明的研究方向,及能够引领和带动区域文化的思想。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了解景德镇这个地方是因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陈雨前教授。尽管那个时候“景德镇学”还只是萌芽阶段,但与我私交甚笃的几位前辈早已经提到过他的事迹。在来景德镇之前,就听说景德镇有位孔子式的教授——陈雨前。

    陈雨前与景德镇结缘纯属偶然。幼年时期的磨难与痛苦、少年时期的坎坷与奋发、青年时期的坚毅与执着却使得他在景德镇一步步走向理想的人生境界成为必然。一九六二年陈雨前生于江西省余江县,同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家庭一样,童年的他如同汉乐府《孤儿行》中“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然而不同于其他人的是,他无比坚强与韧性。

    一九八五年,景德镇陶瓷学院企业管理系第一次招生。这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陈雨前来到陶院,成为该系的第一位大学语文课教师。这次偶然的“第一”,使陈雨前这个名字和景德镇结下不解之缘。

    一九八九年,秋叶正红时,一段在景德镇雕塑瓷厂的谈话应该永远载入中国陶瓷文化史册。时任厂长的刘远长对陈雨前说:“景德镇最富有的是千年的文化,陶瓷文化在这里博大精深。这里有一流的考古学家、陶瓷艺术家、瓷工画匠,群星璀璨,但唯独缺乏文化学家、陶瓷艺术批评家、理论家。”这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窗外火红的枫叶上,一种庄严、神圣而又沉甸甸的感觉在陈雨前心底油然而生。

    一九九二年,刘远长担任主编、陈雨前担任副主编的景德镇第一本瓷雕作品集《景德镇瓷雕作品选》出版,该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由著名美术家刘开渠先生作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虽然只是一本书,但作为软实力,在之后的市场冲击下,对维持一个国营厂(景德镇雕塑瓷厂)的生命力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刘开渠先生在序言中如此评价:“该书精选了景德镇雕塑瓷厂十几位瓷雕艺术家的百余件艺术珍品,印图成册,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瓷雕事业,并使之进一步走向世界,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陈雨前是陶瓷诗词研究第一人,他在一九九四年编写的《中国历代陶瓷诗词评析》和《景德镇陶瓷诗萃》即是国内最早从汇集、注释、评点角度研究陶瓷文化中诗词的著作。这一研究成果诞生后,得到了文化学界的高度评价,一些评论写道:“中国是瓷之母国,研究陶瓷有多种多样的渠道,这本诗词研究又开创了陶瓷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还有专家评价说:“这是千秋事业。”自此,标志着陈雨前真正进入了陶瓷文化研究。

    在进入陶瓷文化研究领域后,陈雨前在一九九六年编写了《中国景德镇陶瓷作品选》和《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选》,选取一百位艺术家的五百件陶瓷艺术作品,中英文对照,并同年在上海举行首发式,次年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北京首发式。

    陈雨前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景德镇瓷业和文化的走势。十多年前,面对景德镇瓷业经济不景气,国企解体、职工下岗,部分人悲观地认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条件变了,瓷都地位的转移也在情理之中,因而消极观望。然而,陈雨前并不这样看,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撰写了长文《谁能拯救景德镇》。在“前言”中他痛切地呼吁:“景德镇陶瓷目前的整体情况,着实堪忧,若果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不能力挽狂澜创造性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滑坡和不景气的态势将无可挽回地持续下去。假如真的出现令人痛心事情的话,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将如何面对,将如何面对我们的祖先,将如何告诉我们的子孙,将如何对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祖国负责。”

    于是,陈雨前开始了其“景德镇学”的艰难跋涉。“景德镇学”是以复兴中国陶瓷文化为宗旨,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基础,将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来研究的一门综合学科体系,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是具有普遍性的。

    “景德镇学”研究既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中国和世界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历史悠久,成就显著,引人注目。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停留在单个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无法构成学术体系,自然也构不成一门学科一种学问。“景德镇学”是把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形态加以研究,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景德镇学”研究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传统的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关门研究,而不关心景德镇文化艺术和景德镇的命运与前途,缺乏应有的对社会的学术关怀与人文情怀。

    二○○二年九月至二○○三年八月,陈雨前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中国科普博览·文明星火·中国陶瓷”(插图)的主编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二○○五年十一月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这为“景德镇学”学术理念和学术构想的诞生作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奠基和初期的实践探索。

    二○○六年出版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中首次提出了“景德镇学”的学术概念。同年九月初,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完成了对“景德镇学”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暨“景德镇学”研究中心于二○○六年九月十六日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举行了“景德镇学”的首场学术报告会。

    “景德镇学”的提出和诞生,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个体性、时机性。“景德镇学”是景德镇的历史创造的,也是景德镇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史创造的,更是景德镇这块土地孕育的。

    二○○七年末,《景德镇学——景德镇之魂》的付梓出版,是要真正地让“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地让世人了解、认同、支持和参与“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活动。这本书是陈雨前近年来对“景德镇学”进行探索与探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也是“景德镇学”打造成为真正的国际“显学”方面所迈出的坚实而又重要的一步。

    “景德镇学”一经提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媒体、科研机构纷纷撰文评论和报道。金维诺先生在《景德镇学——景德镇之魂》序言中写道:“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确实需要创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来把握、来驾驭、来支持、来引领。我觉得书中关于‘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甚好,这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是一种学术的飞跃,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先生指出:“书中提出的新颖学说‘景德镇学’,从学术理论上、从生产创作事实上,再次论证了景德镇在中国、在世界陶瓷界、学术界、文化界极具重要性的地位和作用。”

    陈雨前告诉我们,他希望“通过‘景德镇学’来总结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神,体现一个学者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景德镇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他的足迹遍布在瓷都的每一条街道弄堂,他的思想影响着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他又是孤独的,一位英雄和一座城的传说我们听得太多,他迫切希望“景德镇学”能吸引更多的贤人贡献出自己的智慧。陈雨前也多次说过,“景德镇学”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景德镇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景德镇学”给我们以更多的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