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大村,文化惠民的缩影
大村之路 文化之思




 中国文化报 >  2010-11-2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村,文化惠民的缩影
——云南新农村文化建设探微

    大村村标

    大村文化中心

    李朝孝介绍村里的“星级”演员

    老少同乐

    农家院里刺绣忙

    在文化中心楼上俯瞰大村

    “这是我家用过的电熨斗”——李朝孝介绍村史展品

    本报记者 卢毅然 文/摄

    彩云之南,瑰丽山川,文化热土。

    当飞机从滇池之畔起飞向西,俯瞰重重云雾间若隐若现的高黎贡山山尖和怒涛如龙的怒江河谷,你其实正在穿越历史。

    这应该与二战时著名的“驼峰”航线的一部分大致重合。滇缅抗战、中国远征军、飞虎队、野人山……航程不长,当你脑海中还在搜索这些沉甸甸的字眼时,飞机已穿出云海,降落在群山拱卫中的腾冲驼峰机场。

    这并非抗战时的老机场,而是新近铲平山头建成、在不到两年前刚刚启用的新机场。有报道称,“有着‘极边第一城’之称的腾冲从此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腾冲,你折服于火山热海的自然神奇,更不由得不感叹人的力量。

    在转企改制的云南省歌舞剧院一班人马倾心打造、该省省级文艺院团改革中培育的第一个产业项目《梦幻腾冲》演出现场,在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首的侨乡和顺古镇,在有80余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大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在国殇墓园、滇缅抗战博物馆,在艾思奇、李根源故居……历史与现实交融碰撞,一曲腾冲人老老少少皆能哼唱的《我在腾冲等着你》,在你耳际、心中回响。

    腾冲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乡村文化来自悠远的历史传承,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来自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乡里民间。当你行走在云南“文化惠民”示范村——腾冲县中和乡大村整修一新的乡村大路上,欣赏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处处景致,感受淳朴、尚文的民风和“文化惠民”观念、成果的深入人心,你的脉搏和思绪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心旷神怡。

    集中力量 好办大事

    在来腾冲之前,记者对大村所知有限。在想象中,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滇西小村,固然应该是山清水秀、风情浓郁,但恐怕也与神秘、封闭乃至贫穷、落后等“关键词”一时间脱不了干系。然而,当来到大村村口,青山绿水、纵横阡陌间,一条笔直宽敞的新铺块石路让记者眼前一亮,沿路前行,这里的一切都超乎你的想象。

    大村作为一个行政村(现为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故又称社区),三面青山环抱,村庄地势平坦开阔,距中和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13公里。全村面积37.93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有1328户5682人,绝大部分为汉族,也有少部分傣族、佤族村民。大村的新农村建设改造工程从2006年就开始了。在社区党委书记、社委会主任李朝孝的带领下,大村村民多方筹措资金,在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下,整修道路、兴修水利、改建房舍、新建学校、发展产业,村庄的面貌在短短几年间焕然一新。

    今年9月新落成的文化中心便是大村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成果。这座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的三层混凝土楼房已成为大村的标志性建筑和村民进行文化活动、集会议事的中心场所。

    谈到兴建文化中心背后的故事,话语平实的李朝孝颇有感慨。这里原来是大村自然村小学所在地,在小学撤点迁走并入村里新建的完全小学——明德小学后,这块地域和原有建筑今后的用途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是建文化设施还是作经济、行政等其他用途呢?村里面临多种选择。

    干了近20年村干部的李朝孝深知文化建设对凝聚人心、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性,他看到渴求文化的村民多年来在村里缺少一块文化活动场地的情况,在村(社区)党委和村新农村建设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在原地兴建大村文化大院的想法并多次做思想工作后,党员和村民代表经民主决议,讨论通过了这一决定。后来,经综合考虑其定位,最初设想中的“文化大院”被定名为“大村文化中心”。

    兴建文化中心,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大村被确定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后,省里的10万元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等各级各项扶持相继到位,但还有180万元的建设资金需要村里自己解决。“我们从不对村民搞摊派,资金的缺口靠集体经济的积蓄和党员干部带头来解决。”经李朝孝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和许多地方土地全部分包到户的集体经济“空壳村”不同,大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保留和发展,集体所有山林和火山石开采经营权等都有一定的收益,这有利于村里集中力量办大事,村里近年来的建设工程均得益于此。然而,计划中正好用于文化中心建设的火山石开采经营权转让收入近200万元一时到不了位,而文化中心工程动工又迫在眉睫,怎么办?

    党员的关键作用在这时显现出来。经大家商议,村里的12位党员站了出来,每人分别为工程垫付了5万元启动资金,再加上村里的集体资金和后来各项资金的陆续到位,大村文化中心的建设工程顺利动工进行,不到一年时间便竣工投入使用。“我当时在外打工,遗憾未能参加垫款。但由于工程需要,占用了我家一亩多的田地,我是二话没说,毫无保留地支持……”现任大村(自然村)党支部书记、社区文化干事,33岁的郭伟对记者表示。

    村里的建设,正需要像郭伟这样的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2000年从大理师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他,怀着对家乡的感情回到村里。在“文化惠民”创建活动中,他被求贤若渴的李朝孝聘为大村社区文化干事,负责村里农民网培学校的教学和设备日常管理及其他文化工作,每月“享受”800元的工资。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放弃了在外打工,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还义务包办了文化中心整栋楼的日常清扫工作。目前村里像他这样回村的大学生很少,只有三四个,其中一个农业大学毕业的在村里开办了唯一的鸵鸟养殖场。“家乡是我永远的牵挂。我为身在家乡、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乡、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教给父老乡亲而感到自豪。我经常在网上和老同学交流,他们都很支持我。村里出去的年轻人也在网上和我保持联系,他们虽然由于各种情况身在别处,却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不善言谈的郭伟话很朴实。

    村容村风 生机勃勃

    记者在村里采访的时候,大村(自然村)正要召集村民代表开一个会商量有关事情。一位80岁的老大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叫张育正的大爷是年纪最大的村民代表,他颤巍巍地按时走来开会,听说会议取消后又悄悄地离开了。听旁边的村民代表介绍,他是烈属,小儿子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牺牲了,老爷子很热心村里的公共事业,因而被村民选为代表。

    记者又想到了李朝孝的介绍,村里现在还有多位参加过滇缅抗战的远征军老战士,他们在这里安度晚年,仿佛那段战火硝烟从未发生过。李朝孝的大伯曾被迫给日军当翻译,但在暗地里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我们腾冲,没出过一个汉奸。”想起一路采访时不知谁说过的这句话,想起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大义凛然的《答田岛书》,记者对这方热土、对这方热土上热爱家乡的朴实人们又加深了认识。

    走在村里整洁宽敞的道路上,荷池绿树红花间,两旁雕梁画栋、青瓦粉墙的民居美堪入画。据大村村史陈列室的资料,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大村最早的先民在明洪武年间开始,由于移民、戍边、经商等逐渐迁入,在此定居。腾冲县文化馆馆长段应宗介绍说,这里的民居多起源于徽式建筑,在后来的演变中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李朝孝说,村里在统一改造旧房时,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愿意改造木结构旧房的和愿意重建新砖瓦房的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标准。整修后的民居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又被赋予了时代的审美。改建和新建的民居的外墙上统一由腾冲县最有名的乡土画家之一、退休美术老师尹美赞画上了精美的山水、人物水墨画和漫画,题材、内容不一,有表现传统美德故事的,也有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步一景,让人频频驻足回味。

    中和乡文化站站长寸艳玲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文化给大村带来的变化。她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开办了电脑网络培训班、刺绣培训班、农家书屋之后,喝酒的少了,打牌的少了,上网的多了,在家从事刺绣的多了。“文化大院刚建成的时候,地上经常会有烟头,而现在没有了,人们不再随地乱扔,看到地上有垃圾还会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去,文化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寸艳玲说。

    大村的村民也从各种技能培训中获得了收益。掌握了刺绣技能的妇女白天都在家里忙着做活,做得多的一个月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少的也有三四百元。妇女们用这个钱给孩子买书,或者贴补家用,她们觉得很充实。掌握了电脑实用技能的青年人,出去找工作可以找到比较轻松的活路。

    大村文化中心门前广场成为村民活动的中心。农民演艺队的演员每天在这里排练、演出,郭伟在这里为乡亲们放电影,晨练的群众在这里练太极拳、剑,打门球;文化中心两旁厢房则是村里的幼儿园,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嬉戏;腾冲县文化局捐赠的健身设施也受到村民们的欢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正是我们心底里久违的那幅田园美景。

    心宽路宽 敢想敢干

    “文化惠民”创建活动中建立起的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分校、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和农民演艺协会,成为“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文化富民”活动能否深入持久开展下去的关键。从云南省文化厅到保山市、腾冲县文化局直到中和乡政府、文化站,都对村里的文化活动给予了悉心的扶持和指导。

    李朝孝带领村里人为每个机构制作了精致的招牌和徽标,这寄托了他们对“文化惠民”活动朴素而热烈的期待。作为“文化富民”载体的大村文化产业合作社的徽标图案尤其引人注目:在一排象征火山石材的方格上,是一座绿色的火山,火山口上,是一轮鲜红的太阳。这里边蕴含着“火山石材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等多重含义。

    火山石材产业分社和刺绣产业分社是目前大村文化产业合作社下属的两个分社。大村乃至整个腾冲都盛产火山石材,火山石具有轻体、吸水、透气等特性,被称为“会呼吸的石头”,是优质、有特色的建筑和装饰用石材。大村文化产业合作社火山石材产业分社成立后,原来单家单户分散经营,脏、乱、差的火山石开采和加工行业得到了一定整合,合作社正在策划建设集中的加工基地,统一设计、开发高文化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过去粗加工的卖30块钱一平方米的石材,现在经过精加工,设计图案、精心雕饰,能卖到1000块钱一平方米。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李朝孝说。

    农民演艺协会的徽标图案是一把扇子。村里演出队的“星级”演员罗家仙、尹启芬刚刚在文化中心楼前拿着扇子表演完舞蹈《我在腾冲等着你》等拿手节目,又把记者迎进了她们的家里。大村村民的庭院里的装修、摆设更透露出一种大气而不失精致的传统文化风格,木结构的堂屋、楹联,花木掩映下的石桌凳,令人宾至如归。在刺绣产业分社的一个加工点——村民王成菊的家中,王成菊和罗家仙、尹启芬拿起绣花针,赶制起手中的婴儿绒布背篼刺绣活儿。“现在是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村里刺绣的妇女有几百人。县里的刺绣公司把设计好的图案和订单给我们,我们分配活儿、按期交工。这一个背篼,光刺绣工钱就能给我们100多块,手快的一个月能绣七八个。”王成菊说。

    “心宽路宽,敢想敢干”“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是李朝孝为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制定的精神“主题词”,这两句话都被村里的妇女和大村的村标一起绣进了画幅。在大村村标的图案中,寓意“和谐”的绿叶红花的荷塘上,是代表新农村建设的金色的道路和民居,上方是红色的镰刀锤子党徽。在党和政府的富民及“文化惠民”等政策指引下,大村人正沿着宽敞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向前行进。

    (本报记者白炜、驻云南记者熊照宇对本版文章亦有贡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