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国产大片要票房,更要有文化内涵
图书馆“不拒乞丐”
让人感受尊严
画作出借英国展出5年
《华盛顿邮报》改版
《空中剧院》成传播京剧艺术重要平台
中国音乐学院推出“演艺虚拟合成交互系统”
《杏花村诗书画文选》在京首发
山东济宁:“十一五”文化建设结硕果
发展文化产业需构建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1-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济宁:“十一五”文化建设结硕果

    有着“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美誉的山东省济宁市,曾以“圣哲辈出、人文厚重、文化精深”在中国历史上绽放璀璨光芒。“十一五”期间,济宁始终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又一次创造出文化建设的骄人业绩。

    坚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

    “十一五”以来,济宁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成功推出了一大批体现济宁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家水准的精品力作及形式多样的艺术创作、表演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06年,由济宁市杂技团精心编排的3个杂技节目,在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中表现不俗,成绩居全国地市级杂技团前列;2009年,102集全球影视系列片《演说论语》拍摄完毕,成为济宁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一大精品力作;2010年,戏曲《还官记》荣获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

    如今,济宁市已拥有多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和全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全市100%的文化站做到机构健全,80%以上的村级文化大院坚持开展活动,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65%,并相继建成了孔子文化会展中心等一批档次高、功能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树立文化品牌新优势

    每逢春节,济宁市便交替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或职工文化艺术节,吸引数十万群众参演,观众达300余万人次。各县市区还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相结合,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嘉祥)石雕文化节等活动,对促进当地文化、经贸交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008年,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挂牌命名,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孔子文化旅游业、孔子书画业等六大文化品牌产业的发展。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也成为济宁市石雕文化产业的龙头和山东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石雕文化产业聚集区。

    在文化市场审批方面,济宁市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或合资等形式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参与兴办文化经营企业。2010年,由济宁广播电视台出资的济宁首家国字号文化龙头企业——济宁圣城文化传媒集团正式成立,首单与美国两家公司签订的影城建设合作协议投资总额达10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该市还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组建了济宁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同时,借助和利用国际孔子文化节、全国书博会等各种节会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年来,全市通过大型节会展览活动吸引客商50余万人次,引进项目1000余个。

    建立文化市场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济宁广电系统的整体影响力稳步攀升,已跨入鲁南苏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媒体行列。

    2009年8月6日,济宁新闻网正式上线,这是鲁西南地区唯一获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网站。自上线以来,网站先后开设了22个频道,网站旗下的《声远论坛》注册会员超过3.9万人。全运会期间,济宁新闻网还成功进行了连续5天15场次的全媒体网络直播。

    5年来,济宁市文化市场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做到全程跟踪、全程监查、全程管理,有效规范了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十一五”期间,该市共查处违法演出案件数十起,收缴盗版音像制品50万余盘。

    不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2010年1月15日,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的验收工作。全市共普查乡镇(街道)152个、村庄(居委会)6511个,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472处,其中复查1020处、新发现3452处,覆盖率达100%,新发现文物点数量居全省前列。

    如今,通过积极努力, 济宁市已有11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6项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项入选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县市区也相继建立了保护名录。

    在破除制约文化发展因素方面,随着2010年济宁市县两级文广新局的组建,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市场职能,减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树立了文化部门的良好形象。其中,济宁电影有限公司在2007年完成影城改制的基础上,经过两年运作,成功完成整体改制,成为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十一五”期间,济宁市各专业剧团均实行了个人收入与演出场次、工作绩效、艺术水平挂钩的分配办法,较好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演出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宽。5年来,市直3个专业剧团豫剧团、吕剧团、杂技团平均每年演出800余场,观众近百万人次,收入达120余万元。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实习记者  王甜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