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对此,尹鸿认为,由于文化产业和很多专业关联性很大,建设独立的文化产业学科不太现实。但文化产业学可以独立建设自身的核心体系,主要包括文化经济学、文化管理学、文化创意学(文化艺术学)这三门核心学科,其余大量的专业训练仍需和其他学科交叉进行。“这三大学科可视为3个圆圈,文化产业学就在它们共同的交集上。理想的学科体系建设模式就是以这三门学科的交叉为核心,在此基础之上再与其他学科交叉但避免重复。”尹鸿说,高校在建设文化产业的学科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已有的优势来建设,形成各自特色,而不能千校一面。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皇甫晓涛认为,国内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目前处于“三无”状态,没有身份,没有制度,没有标准,导致相关人才培养缺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他呼吁:“应尽快设立文化产业一级学科,制定相关制度和体系标准,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学科教育体系。”
“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实训和实践教学,目前国内高校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为此,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不仅要结合学校、学院的自身特点,还要结合区域产业和市场的需求。”李凤亮说,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一些更切实际的、新颖的课程,比如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文化产业创业教育等。此外,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打破学科间、学院间、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