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战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服务自治区工作大局,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为不断推进富民强区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战线按照“抓基层、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思路,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近年来,以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演艺中心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成、扩建或开工建设,各盟市、旗县(区)也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美术馆以及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共有1027个文化站被列入建设规划,国家安排预算内投资8400万元,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文化站479个,完成计划的47%。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1642万元,建成1个自治区级中心、3个盟市支中心、101个县级支中心,苏木乡镇基层中心建成24个;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共建的村嘎查、社区基层点达到5936个,3个特色资源库、500GB的数字资源建设已经完成并收到明显效果,全区各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服务人口超过100万人次。
目前,全区已有108家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3年来,共接待观众1100多万人次,特色民族博物馆已发展到88座。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农村牧区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遍及全区,群众性文艺创作、演出和展览活动蓬勃开展。在去年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中,内蒙古自治区获奖11项,在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排名前列。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文化遗产大省区。2009年底,全区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共查明不可移动文物点2.1万余处,新发现1.2万余处。在全国100项文物普查重大发现名录中,内蒙古占有7项。同时,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形成六级名录体系。目前,内蒙古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9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51个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22名。2009年9月,蒙古族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蒙古族长调之后内蒙古入选的第二个项目。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努力20多年的一项重点工作,2009年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相关方面争取元上都保护、申遗专项经费5000多万元,编制完成《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发布实施《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深入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2010年9月,国务院正式同意将元上都遗址列为2012年我国向联合国报送的申遗项目。
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成绩斐然
内蒙古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制定创作规划,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各级艺术团体积极从自身实际和特色出发,创作出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深受各族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近年来,内蒙古共创作各艺术门类剧节目1500多个,其中60多个作品在国内外一些重大艺术活动、比赛中获奖100多项。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及音乐创作、表演2个单项奖,舞蹈《东方筑路人》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比赛金奖。
同时,全区文化惠民演出、艺术节庆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广泛开展了送戏下乡和“百团千场”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2010年,全区106个艺术团体下乡演出达到6900多场,实现了下乡演出经常化、制度化。2010年8月举办的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是历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中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丰富、参演人数最多、惠及群众最为广泛的一届艺术节。2010年,内蒙古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达100多项,观众4000多万人次,成为展示优秀作品、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平台。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整体上处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但发展很快,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关于促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以及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环境,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得以迅速成长,涌现出成吉思汗投资集团、呼和浩特蒙古风情园、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等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内蒙古文化产业示范园、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等25个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产业园区正在建设或规划中。
同时,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登记注册的企业有146家。全区共有获得文化部、自治区文化厅动漫认证的企业5家,获得动漫原创资金扶持的企业3家。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以文艺演出、文化会展、文化娱乐、动漫、工艺品美术、民族音像为主体,各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去年,内蒙古自治区首次组团参加第六届深圳文博会,达成合作协议17项,现场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