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第53届格莱美音乐奖在美国揭晓,一位中国姑娘拿了两项奖。观国内媒体报道,没有一味热捧,感觉甚至有些冷清。问了一些音乐人和普通朋友“您关注格莱美吗”,90%的回答是否定。是啊,别人拿了格莱美奖,某某数次问鼎格莱美,可这与我何干?以前,常有人提出“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奖”的口号,现在,人们似乎明白了,格莱美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奖项,它关注的对象更多的还是美国本土音乐。中国人拿一个格莱美奖并不能改变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格局中的地位,也很难说是否会对中国音乐今后的发展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格莱美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人随着时代的前行对于外国音乐奖项持有的态度变化。格莱美奖始于1957年,国内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接触,1999年,格莱美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火爆话题。2001年后,格莱美在国内受关注的程度每况愈下,现在若不是关注欧美流行音乐的人,几乎对格莱美一无所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格莱美主要呈现了当时在全世界都非常领先的音乐类型以及全球知名的歌星或乐队,2001年后,格莱美更多侧重推出美国流行的说唱之类的音乐。这些音乐表达形式对于美国之外的受众来说从认知到接受都有困难,很难再像十几年前杰克逊、麦当娜、U2乐队获奖时那样让全球振奋。可以说,格莱美的全球影响力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大了,它所包含的音乐内容和元素,令它日益美国本土化。另一个原因则与中国流行音乐以及流行文化的发展变化有关。数十年时间,中国人从较为封闭、无法得到新鲜流行音乐资讯和产品的时代,走到了与欧美几乎同步的今天。原来的格莱美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风向标,告诉大家可以去听什么,什么才是流行的。现在,所有获得格莱美提名的歌曲都能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介听到,中国的音乐爱好者不再只是纯粹的接受者,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和爱好,甚至可以对颁奖结果进行预测与分析。再加上这么多年来,中国人冲击格莱美的愿望持续落空,关注程度自然降了下来。这一次,格莱美终于给了中国歌唱家一个露脸的机会,然而这位姑娘却并非国人熟悉的面孔,无怪许多人认为格莱美只不过是在吸引眼球。
尽管格莱美在中国大势已去,但它仍然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从音乐排行榜、颁奖典礼的专业化程度来说,格莱美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音乐排行榜、音乐奖的不专业和怎么也挤不干的水分。有人说,中国不缺音乐奖,缺的是杰出的音乐。在笔者看来,两者都缺。以前,也有一些中国的音乐奖项宣称要打造“中国格莱美”,最终不了了之。相比格莱美,国内众多音乐颁奖大多还只能算是人气秀场,人情味很浓,对音乐本身的关注却很少。自1987年第一个流行音乐排行榜在广东诞生,国内的颁奖典礼至今仍无法明确区分专业颁奖礼和商业颁奖礼。专业颁奖礼力求在程序上客观公正,能够总结出歌坛成绩、鼓励优秀作品;而商业颁奖礼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则以及做一场赏心悦目之秀的诚意。目前,国内大部分音乐颁奖由业内媒体主办,本身就跟唱片公司有着一定利益关系,自然很难摆脱各种“猫腻”,导致歌迷对音乐评奖产生厌倦情绪。相形之下,格莱美1个综合类加31个领域的上百个奖项显得十分专业、相对公正,这些奖项几乎囊括了一切音乐类型,而且在大类下还有更加细化的项目,以拉丁为例,就细分为拉丁流行、拉丁摇滚、墨西哥风格/墨西哥—美国风格、热带拉丁、德克萨斯、墨西哥北方音乐、墨西哥舞蹈音乐等若干小类。如果把格莱美的所有奖项做成一张表格,将中国名目众多的音乐排行榜所涉及到的音乐分类与之对应,能不能把空格填满还是问题。格莱美每次发布的提名名单,电脑滚屏能滚到人手酸,这不能不令人深表敬意。
举办了50多届的格莱美已过中年,或许其奖项的具体获奖者已经难以得到国人的普遍认可,但其评奖机制、运作模式仍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格莱美是西方发达的音乐分类传统所造就的,但实际上它更是西方音乐产业缜密、成熟的体现。别忘了,除了格莱美,美国表演艺术界的另外3个大奖奥斯卡、托尼奖、艾美奖同样专业得令人难以置信。毕竟,有详细规则的游戏才能玩得久。
许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