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论坛
  标题导航
中沙文化合作的新起点
在华盛顿欢度中国春节
《程婴救孤》美国演出反响热烈
中国民乐添彩法国“欢乐春节”




 中国文化报 >  2011-02-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沙文化合作的新起点
——从中沙建交20周年文化活动看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代表团团长杨治陪同沙特文化新闻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胡加、副大臣萨勒迈观看湖南竹编表演。本报记者 杨开金 摄

    湖南湘绣传承人江再红在“中国文化周”上为观众表演湘绣技艺。

    本报记者 杨开金 摄

    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按照中国的习俗,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将在这一天达到又一个高潮,过完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新年。华盛顿、洛杉矶、巴黎……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元宵节之前精彩还在继续!

    2010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建交20周年之际,两国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在给人们留下难忘印象的同时,也为今后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互办“文化周”成为文化盛事

    2010年7月,规模盛大的“沙特文化周”在北京成功举办。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现代电影展映活动,向中国公众全方位展示了沙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让观众充分领略了沙特民间艺术的风采。当时,上海世博会正在举行,不计其数的中国观众在沙特馆前排起长队,为的是一睹沙特的人文风情。

    2010年12月25日,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周”活动在沙特举办。黑龙江省民乐演出团的民乐合奏、独奏、男声独唱节目,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湖南的湘绣、砂石画、棕编、湘西竹编等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及现场精彩表演,受到了沙特朋友的连连称赞。“中国文化周”活动向沙特人民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手工艺表演,为沙特人民提供了一个感知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国与沙特互办“文化周”活动,是为两国建交20周年献上的一份大礼,展现出两国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极大地开阔了两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团结、友好、和谐的氛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强了友谊,为中沙两国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沙文化合作前景美好

    虽然中沙两国的文化国情不同,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十分美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沙特人正在学习中文,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欣赏中国文化。

    中国驻沙特大使杨洪林认为,现在是加强对沙文化交流的最好时期,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好,沙特希望与中国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据了解,中沙有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沙特文化新闻部主管国际文化关系的副大臣萨勒迈表示,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非常重视两国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中方近期将组派政府文化代表团访沙,签署《中沙文化协定2011至2015年执行计划》,并与沙方就未来的双边文化交流进行深入交流。

    沙特拥有一流的文化设施,为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提供了基础。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法赫德国王文化中心,自然风景秀丽、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庞大、设施齐全,总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内设会议厅、艺术馆、公共图书馆、国家遗产博物馆、天文馆和两个剧场,剧场舞台则是世界第二大木制舞台。

    新起点带来新亮点

    中沙建交20周年互办的“文化周”活动堪称两国文化合作的一个新起点。在此基础上,两国将发挥各自优长,突出新亮点、取得新突破。

    首先,中方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沙特举办的重要文化活动。作为沙特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活动,每年一届的杰纳迪里亚民族遗产与文化节自1985年以来迄今举办了25届。目前,中国已经正式向沙方提出作为贵宾国参加该艺术节。另外,今年3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德举办的国际书展上也将出现中国参展者的身影。

    其次,交流形式和内容将有新举措。近年来,中沙文化交流频繁,引起了中沙民众的广泛关注。除组织举办艺术展览、杂技演出、电影展映等活动之外,双方还要注重发掘形式新颖多样、内容广泛鲜活的文化项目,如共同举办“中沙文化界友好人士座谈会”,邀请双方文化界人士就文学、宗教、影视、新闻等领域展开交流。还将通过官方文化交流带动文化贸易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把中国民乐、歌舞、武术、交响乐等文化艺术展现给沙特演出商和经纪人,为开启沙特文化市场打下基础。

    此外,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机制也正在建立与完善,在充分学习、借鉴和尊重沙特文化的基础上,寻求两国民众的兴趣点和异同点,适应沙特的文化国情,以不同方式找准交流主题。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引导,文化业务机构则给予支持,建立中沙定期文化交流品牌和固定模式,拉近双方感情,保持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稳定、规范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本报记者  杨开金  特约记者  万 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