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环球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论坛
  标题导航
文化遗产拒绝“非正常损失”
国人不再需要格莱美了吗
精神消亡令日本相扑沉沦
韩国艺人为何青睐被“打包”推广
国际会议有望告别浮夸浪费?




 中国文化报 >  2011-02-1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会议有望告别浮夸浪费?

    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规范管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全面控制国际会议规模和总量;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不得举办或承办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不得攀比会议代表规格;不发会议纪念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

    有关新闻在国内引发了评论热潮。本报特摘编部分言论,以飨读者。

    临风:有人宁愿自己平时吃粥,来了客人也要割两斤肉款待。只是,这样宁肯自己吃糠也不亏待客人的处世方式,在国际交往中却未必能得到多少益处。举办国际会议,可以热情,展示咱们的友好。但那不在于是否免费,也不在于是否高消费,而在于会议内容如何与对人是否尊重。

    时光机:不要以为开了个国际会议就能为自己贴金。一些地方或企业哪怕是有钱,也该花对地方。要开国际会议,请该按国际惯例办事!

    路人丙:这个规定还有些笼统,如果有更严格、更具操作性的细节规定就更好了。希望尽快推出细则,卡住外流的肥水。

    Htd001:中国人喜欢通过开会展示财力,这是很有名的。很多人喜欢到中国开会,很风光,还能收到礼品。

    Flamon:开会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也有铺张浪费的会议,但“国际会议”比较少,那与政府形象有密切关系。

    王海川:不少真正专注于国际交流的外国专家学者和友人,对国人的所谓“好客”之道颇感不适。一些发达国家在公款使用开支问题上近乎斤斤计较。曾有新闻披露,一些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时颇不习惯,既因为会议内容安排过于紧凑,没有游山玩水之机,更因大多国际会议实行的是AA制,费用自理。这何尝不是国际会议的国际惯例。

    时过境迁,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希望通过在华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向世界敞开改革开放的大门,那么今天,我们国际交流的重点则是适应并改造国际规则。强化在华国际会议的管理,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并不丢人。

    唐卫毅:在华国际会议泛滥的源头在哪里?我想,关键在于国际会议背后的利益驱动。

    其一,职称制度在作怪。众所周知,但凡在国际会议上交流过的论文,都视同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些院校和科研部门对国际会议趋之若鹜由此使然。其二,不科学的政绩观使然,一方面,举办国际会议能够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及其领导的出镜率,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举办国际会议也是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筹码。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国际会议才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由此看来,精简在华国际会议成了系统工程,非改革职称制度和政绩观不行。

    毛建国:举办国际性会议,不妨多些经济头脑。在国外,除一些特殊的、具有国际高端性质的国际性会议由政府来主导外,绝大多数行业性的、研讨性的、交流性的国际会议,都是由市场来操办的。市场化运作的国际会议,不仅不需要政府投一分钱,还能够赚钱后缴税。这样一来,倒贴式的国际会议不光开不下去,而且也没有单位乐意开,在华国际会议的规模和总量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丁刚:去年美国曾婉拒欧美峰会的建议,理由便是“峰会频率过高,事倍功半”;欧盟也在反思,过去一年多频繁的欧盟各类峰会,究竟对应对欧洲债务危机起到了何种实效。发达国家家大业大,讨论的还是火烧眉毛的急事,开峰会多了,尚且要斟酌、反思,中国当然更要重实效,弃浮夸。

    选择二、三级城市来开国际会议,已经成为新的尝试。在那些地区开会,吃住的条件可能会差一些。其实很多老外并不特别看重什么五星、四星,只要将那些普通的旅店或招待所收拾得更干净一些,应当说还是比较舒适的。至于开一些中小型会议的硬件条件,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只要临时加强一下安保,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布置,完全可以承担。

    焦 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