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环球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论坛
  标题导航
文化遗产拒绝“非正常损失”
国人不再需要格莱美了吗
精神消亡令日本相扑沉沦
韩国艺人为何青睐被“打包”推广
国际会议有望告别浮夸浪费?




 中国文化报 >  2011-02-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国艺人为何青睐被“打包”推广

    纵观韩国近年来演艺市场的走向,不难看出韩国艺人推广大有 “以人数取胜”的意图。拿韩国著名娱乐公司、韩国流行音乐组合“始祖”HOT的老东家SM娱乐公司来说,从5人男子组合“东方神起”,到9人女子组合“少女时代”,再到13人超大组合Super Junior,不但主推组合,组合成员的人数更是一个比一个多。另外两家韩国娱乐公司最近推出的20star、Double B 21则登峰造极,成员人数分别多达20人、21人。

    如此庞大的队伍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让人不禁想问,“造星”产业颇为发达的韩国演艺界出的究竟是什么牌?

    在资讯时代,传统的单个艺人培养模式已相当于“孤注一掷”的赌博,如果该艺人久捧不红,经纪公司难免亏损。推出组合的风险系数显然要小得多。组合的面孔越多,对粉丝的“打击面”就越广。不少人是因为喜欢某个组合的一个成员开始关注整个队伍,通过观看演唱会和影视节目,进而喜欢上了其他成员。也有一些爱恨分明的粉丝,只是单纯喜欢某一个艺人,对其他成员不闻不问,甚至嗤之以鼻。但这基本上不构成威胁,因为只要你想欣赏该艺人的表演,就得为整个组合的作品埋单。粉丝们的这种心态,促使经纪公司挑选更多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成员组成组合,令其一同出道。尤其是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这种策略往往能够赢得奇效——很多时候,一个组合的成员可能包含韩国裔的美国人、中国人、泰国人,以SM娱乐公司的F(x)组合为例,5人组合中包括了中国人、美籍华人、在美国长大的韩国人和韩国本土成员。复杂的出身背景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促使韩国组合不断扩容。

    通吃各个演艺行当,也是经纪公司推出多人组合的重要原因。比起之前的纯歌唱组合或者乐队组合,现在的韩国组合成员的特长越来越多样化。以目前在中日韩三国都拥有较高人气的女子组合“少女时代”为例,成员允儿专攻演技、孝渊擅长舞蹈、徐贤拍广告有一手、秀英是平面模特,她们在演唱方面的实力并不突出,但有泰妍、Sunny等实力唱将在场,这个组合自然在演唱方面也能分一杯羹。多元化令“少女时代”能够在多个场合露脸,在粉丝心目中塑造了“无所不能”的形象,这无疑令公司对多人组合的运作方式更加认可。

    此外,多人组合受到青睐的另一个现实因素是艺人小龄化。韩国艺人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演艺培训,被称作练习生。幸运者在培训一两年后便可获得出道机会,但也有人“练习”了六七年也没有盼到出头之日。许多组合的成员曾透露这种坐“冷板凳”的苦闷,眼看着伙伴一个个走上舞台,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练习生大军”,不禁感叹自己已经老去、“星途”渺茫。同时,练习生们在公司接受多年培训又没有合适的机会出道,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以大型组合为契机,打包推出“板凳队员”,提高“造星”的成功率,相对降低培养成本,也是韩国组合人数不断增加的原因。

    那么,组合成员人数的增加能否力挽韩流近年来的颓势?笔者以为,“以人数取胜”的策略或许获得了一些成功,但也暴露出韩国演艺界从创意到质量的苍白,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由于人数过多,许多组合出道后即面临拆分;歌迷分布不均常导致成员内部失和;成员发展方向的不同,容易导致档期无法协调的混乱状态;收入分配不均、人均收入过低成为多个组合快速消亡的致命原因……这种批量式的“造星”方式虽说能够吸引一些粉丝的注意,却再也没有打造出一个令人长期关注的精品组合。在演艺行业,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

    杰  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