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我们需要怎样的“黄金档期”
票房升温,编剧短板?
电视剧《延安鲁艺》研讨会在京举行
第二届电影“金扫帚奖”将颁
《青蜂侠》:洋枪洋炮搭配中国功夫




 中国文化报 >  2011-02-22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需要怎样的“黄金档期”
——2010—2011电影贺岁档扫描

    从2010年12月初到2011年2月底,2010—2011年度中国电影贺岁档绵延近3个月之久,共计有40多部国产影片陆续登场,创造票房价值预计超过30亿元。随着这一中国电影的黄金档期的日臻成熟,贺岁档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成为了导演比拼的赛场、演员争艳的擂台、观众娱乐的殿堂、制片方吸金的市场、影评人争鸣的阵地、国产电影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回望这一贺岁档,国产电影有所突破,但行路依然艰难。

    《让子弹飞》登顶票房冠军

    关键词:陈凯歌、姜文、冯小刚、王朔、怀旧风、续集

    一个是由赵本山、小沈阳师徒扛旗的古装喜剧,一个是由陈凯歌挂帅、葛优与王学圻双雄对决的古典悲剧。《大笑江湖》与《赵氏孤儿》一喜一悲、两部风格迥异的大片开启了2010—2011贺岁档的帷幕。两片上映后在票房上迅速破亿元,为贺岁档开了个好彩头。然而,随之而来的批评声音也不少。《大笑江湖》的戏谑和恶搞被指为闹剧和乱炖;《赵氏孤儿》尝试对经典名作进行新解读,但虎头蛇尾的故事结构让许多人对陈凯歌的“回归之作”感到失望。

    去年12月16日上映的《让子弹飞》掀起了贺岁档的一个高潮。姜文这部充满硬气又极具现实讽刺色彩的新作得到了众多影评人和观众的追捧,网上涌现出各式各样版本的解读文章,从姜文本人的创作风格到片中经典对白的隐喻折射,从影片诸多细节的解密到发哥替身演员的曝光,《让子弹飞》所引发的议论达到了近几年国产电影少见的热度,以突破7亿元的票房佳绩在贺岁档影片中领跑,并在国内两大影评网站上取得接近9分的罕见高分。12月22日上映的《非诚勿扰2》由于冯小刚、王朔联袂操刀剧本,基调由前作的浪漫温情陡转为对婚姻和生命的深沉思考,让许多怀着对爱情喜剧期待走进影院的观众挂着两行热泪离开。该片不仅带火了“仓央体”诗歌,还为2010年度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破百亿元目标的实现添了最后一把柴火。

    贺岁档跨入2011年,引进片开始与国产片分庭抗礼,《纳尼亚传奇3》、《创:战纪》两部好莱坞科幻片主打3D卖点,调剂了贺岁档观众的口味,国产影片势头减弱。1月底,《新少林寺》和《武林外传》重燃战火,老题材的再度演绎主打怀旧牌,热度不减。《喜羊羊与灰太狼3》、《熊猫总动员》等动画电影也趁着寒假档期争夺儿童观众群。2月份进入春节和情人节档期,影市再度迎来高潮,《将爱情进行到底》再续同名偶像剧前缘,《我知女人心》与《青蜂侠》翻拍自好莱坞旧作,《最强喜事2011》则是黄百鸣“喜事系列”的续写。这些影片借着既有的熟识度升温,又较为迎合节日的氛围,票房过亿元已非难事。

    国产影片重拾贺岁尊严

    关键词:30亿元、多样化、生活方式

    回首一年前,2009—2010年贺岁档创下30亿元票房的成绩,但国产影片在国外大片面前明显气短。《阿凡达》与《2012》两部吸金巨制分走了一多半的票房收益。几部国产影片要么如《三枪拍案惊奇》、《刺陵》饱受诟病、差评如潮,要么如《孔子》、《苏乞儿》票房遇冷、亏损严重,整个贺岁档仅有《十月围城》差强人意。

    与2009—2010年度相比,2010—2011年度的贺岁档影片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影片水平都有明显提升。根据艺恩咨询提供的数据,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13日的内地电影总票房已达30亿元,2月结束前超越2009—2010年度贺岁档已无悬念。由于没有像前一年那样有威胁的引进大片参与竞争,此次贺岁档中的国产影片有了比较大的施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国产影片的种类比较丰富,风格不拘一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这些实践拓宽了“贺岁片”的语义范畴,不再让贺岁电影仅限于格调不高的喜剧和闹剧,让贺岁档这个“黄金档期”的分量更为厚重。

    可以说,贺岁档的影片已经成为广大观众在圣诞节、元旦、春节、情人节等节假日期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影院看大片成为越来越多人逢年过节的休闲首选,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热映影片的议论和交流成为时尚和潮流。无论贺岁档电影褒贬如何,贺岁档电影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及观众对贺岁档电影的关注度、期望值都在不断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黄金档期”期待更加成熟

    关键词:偷票房、盗版、网络水军、编剧维权、熟脸重复

    然而,如同往年的贺岁档一样,从首部影片上映开始,围绕贺岁档影片的风波与事件就没有间断。2010年12月初,一段网上流传的视频将《大笑江湖》和《赵氏孤儿》裹入了“偷票房”事件的质疑之中,各种传言纷至沓来,背后玄机云遮雾罩,乃至引起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关注。而在几部影片为票房拼争之际,它们共同的敌人——盗版卷土重来,许多影片上映3天,网上和音像店内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盗版片,票房损失数以亿计。此外,在各大影片进行宣传营造舆论的时候,“网络水军”的出现更增添了无序性,《让子弹飞》等影片陷入网络推手炒作的质疑声中。而随着《非诚勿扰2》、《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商业趣味明显的影片上映,植入广告过多的声音也随之而起,并引起了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以上种种国产电影生存环境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在大片云集的贺岁档无疑被强调和放大了。

    2010年12月,高璇、任宝茹对《赵氏孤儿》片尾署名提出异议,认为“前期剧本创作”这一称谓遮蔽了他们在剧本中的工作。两个月后,编剧田博在微博上披露,自己曾为电影《我知女人心》完成从大纲到剧本三稿,但制片方拒付全额稿酬,还剥夺了他的署名。两起编剧维权事件让电影编剧权益这个老话题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贺岁档影片繁多,但反复出现的总是那几个熟脸。3个月的贺岁档中先后出现了3个葛优、2个刘德华、2个古天乐、2个刘嘉玲、2个姚晨、2个闫妮……影片过度消费明星成了国产影片的一大忧患。在贺岁档票房总额创下佳绩的同时,国产电影的市场结构却很不合理,几部大片瓜分了绝大多数的观众,多数成本和制作阵容较小的影片则在贺岁档这个弱肉强食的竞技场上根本无法生存。而在过分强调商业逻辑的电影贺岁档中,对于影片人文关怀不够、文化意识淡漠、创新能力不足等批评声音也从未间断过。

    本报记者  成 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