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2010-2011电影贺岁档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几名文化学者、电影从业者和影评人。记者对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1.在此次贺岁档中,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有哪几部?2.在此次贺岁档中,表现最突出的电影人是谁?3.透过此次贺岁档的影片,国产电影目前呈现出哪些特点和问题?
三四线城市观众 成为电影生活的一部分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印象最深的有《非诚勿扰2》、《大笑江湖》、《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各有特点和影响,也各有特色。《非诚勿扰2》显示王朔和冯小刚的组合的独特的感伤特色。《大笑江湖》显示三四线城市的文化消费的影响力。《让子弹飞》宣泄年轻人的焦虑。
表现最突出的电影人有:葛优,证明了自己的票房影响;冯小刚,创造年度的最大影响力;姜文,首次证明自己的票房影响。
贺岁档影片呈现的特点有:1.三四线城市和过去不看电影的观众已经成为电影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分观众的涌入会造成电影业的深刻的分化。2.大都市中原有的年轻的、收入较高和相对国际化的观众仍然有其关键性的影响力。
中国电影最缺失的 是一种高贵的精神
任卫新(策划人):在当今电视机于家庭绝对普及和互联网将人们急剧分流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能够挺立其间把观众争夺回自己的空间,并且做成一种被聚焦和热议的文化现象,真的是很不容易。而这种现象最为凸显的就是以亿为单位的票房的飙升与血拼。
票房固然可以在某一个层面上说明问题,但几部贺岁片看下来之后,由此又想到的是这种几位“练摊儿练成了大老板”们之间“把头式争雄”的气数,对于中国电影基业造就的潜力究竟会有多大?就目前来看,应该说,还远不是那种具有核心力量的电影产业式的,而是一种农贸市场个体单干式的,因此难以构成一种文化气象。特别是在一片良莠不齐的喧嚣和热议中,明显掩饰了各位“盟主”的各自弱势与不足。
无论是个性上的狂傲或自恋,无论是手法上的戏谑与调侃,这些影片或多或少都在才情与聪明的显露之间,基本是以暴力、血腥以及扭曲的人性和游戏的哲理作为主体元素,以表达自己的伪深刻与并不高级的快感。故此,恕直言不讳,中国电影最缺失的是一种高贵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中国人在自己诟病自己。
贺岁档凸显年轻导演薄弱
史航(编剧):印象最深的影片有:《让子弹飞》,姜文终于节省了他的思考,发挥了他的想象,带来一部熊熊燃烧的商业片。《非诚勿扰2》,冯小刚拍了半部好片,在王朔的剧本指引下,他敢在热门卖座片里植入广告,更敢植入人生的思考,善哉。姜文往回收了点,冯小刚往前努了点,让这一年的贺岁片战争多了些意义。而且,贺岁档之后的华语电影,直到现在为止,一部比一部难看,都是让姜冯二位给比下去了。
表现最突出的导演是姜文。姜文的电影,姜文的答记者问,姜文未来的电影计划,这是他对国产电影市场的三大贡献。演员,我真想找出一个葛优之外的名字,但没有。不过我要强调,我最喜欢《让子弹飞》中的葛优,他摆脱了所有模式,创造了一个肯定会被人多年怀想的角色。最突出的编剧是王朔,他让“人生告别会”这种早早被人提起并且人人都懒得实现的创意,变成了对我们每个人的棒喝与关怀。制片人是马珂,他知道姜文不仅仅能拍个人色彩强烈的电影,更能拍出大家都迷恋的电影。他好好地配合了姜文,成就了一个奇迹。
此次贺岁档凸显的问题是年轻导演跟不上来,成长慢。期待贾樟柯的《在清朝》,希望他顺利,有乐趣,也希望陆川的《王的盛宴》诚恳、扎实。
剧本质量应得到更多重视
高璇(编剧):从整体品相来看,无疑《让子弹飞》最佳,创7.4亿元票房纪录的佳绩也印证了它在市场上口碑和商业的双赢。《赵氏孤儿》和《非诚勿扰2》各有各的亮点。总体来说,三部电影没有大的荒腔走板,三位大导谁也没有跌份儿。
我是编剧,当然从剧作角度分析多一些,三部电影,剧作上都具备一定品质,但都欠缺完美。《让子弹飞》剧本最好,讲了一个流畅完整的故事,情节饱满,剧本给三位主演、几位配角的人物定位清晰、情节配置均衡,基本做到了主配角都出彩,这在一部兼具商业和艺术的电影中非常不易,另外,该片的剧本还提供了可供观众片外阐释的隐喻性,在好电影之上又增加了额外的思想深度。但《让子弹飞》不是我个人喜好,它像一锅麻辣香锅,重味有余,底蕴不足,不动情不走心,剧作中段有严重情节断裂,拿段子及噱头填充满当的信息过度,不容喘息的行进速度,都影响了影片整体品相。《非诚勿扰2》是中年男人对生命、婚姻和爱情的感悟之作,对“婚姻是个错误,我愿意将错就错”的心不甘情不愿显然是男性心境,要么是年岁到了舍不得牺牲自由而戴上枷锁,要么就是被死亡吓一吓就认识不到身边有一人的必要性。这些认知对于女人来说,要不生来就有,要不30岁以前就想明白了,因此,女人看《非诚勿扰2》,也就是看看冯氏调侃。至于剧作,也有问题,主题现于副线,副线强于主线。《赵氏孤儿》确实存在前后部风格的不统一,前部间不容发,后部缓慢抒情,对程婴复仇的模糊性导致主题的不清晰,基于我参与创作的微妙性,不多评价。
突出电影人无疑是姜文,他少而精的创作轨迹,给我们一个启示:负责任的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不在于量,而在于质。
国产电影的问题就是商业运作日趋成熟,过亿很容易,但称其为好电影的片子寥寥可数,未来几年,导演中心制应该被重新审视,剧本以及编剧的地位应该被强化,影片质量、剧作“段位”应该成为行业追求焦点,否则就是恶性透支票房。
国产电影在质量上 还是靠天吃饭
张小北(影评人):印象最深的贺岁电影:1.《赵氏孤儿》,虽然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当下这个淘金时代里,它还是一部充满诚意的水准之作。2.《让子弹飞》,并不是姜文电影最好的一部,但它却是最卖座的一部。市场、观众、评论和姜文自己,都需要在此时此地出现这么一部电影。3.《我知女人心》,作为一部正式被好莱坞授权翻拍的中国电影,尽管在票房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从产业角度来说,本片仍然是值得被重视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何借鉴成熟的好莱坞电影机制,并将其引入中国电影产业体系中,并加以适当的本土化,可能会是未来几年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第一次涉足电影的制片人,马珂凭借《让子弹飞》出色的宣发组合拳以及最终超7亿元的票房成绩,理所应当地成为表现最突出的电影人。现在我们只需要继续观望,看看马珂和姜文的耀眼组合到底是一颗周期性回归的彗星还是偶尔出现的流星。
国产电影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急需提高产品质量。从数量角度来说,现在的档期拥挤,说明国产电影的数量已经过多了,但忽冷忽热的档期和票房表现,说明现在的国产电影在质量上完全是靠天吃饭。另一个对于中国电影的致命问题,就是极端地缺少新血液。虽然每年市场上都会出现诸多新人新作,但最后基本上都被市场彻底淹没,悄无声息。从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开始后,真正在市场上杀出一条生路的导演,只有陆川和宁浩两人。市场化红利消耗殆尽。时间已经越来越少。
(本报记者 成长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