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 琳
4月21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验交流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期间,各地代表达成共识:将通过充分交流、群策群力,在“十二五”建设之初,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城乡、遍及全国的基层服务网络和现代远程信息工具,在基层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
创新思路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建设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采用“三下乡”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对农民进行培训,使许多农民不但增加了收入,还提高了个人素质、增长了本领。同时,培训缺乏系统性、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大批实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针对这些问题,在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很多基层文化单位创新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了许多实用、巧妙的方式方法。
共享工程吉林省分中心针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需要,依托省内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技能培训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施教,对农民工的培训进行分类,让他们能够掌握1至2门技术,并加强技术操作实务考核,颁发资格证书,为其就业提供技能保障;山东省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资源优势,将企业的供求信息与农民的技术需要紧密联系,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更具针对性、时效性,推动了企业和农户效益的“双赢”;广西玉林市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了500名村干部、小学老师担任共享工程支中心兼职管理员,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够从事系统维护、资源建设和开展服务的专业队伍。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当然不单指农业技术方面,还包括创业型、就业型、电脑扫盲型、文化娱乐型人才等方面的培训。福建省武夷山市2008年启动的“百村万民电脑培训”工程,就在该市的115个行政村建立了信息站,以乡村集中培训、管理员个别指导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分期分批培训;2010年启动的“百村千家开网店”创业免费培训项目,更为当地农民及返乡农民工等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了实现创业的途径。这些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解基层文化站“不活”、文化站服务单一和功能萎缩等问题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农文网培学校”直接服务于“三农”
针对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农民群众的文化信息素养相对较低,对高科技产品及网络信息资源的认识还有相当差距等实际情况,云南省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管理和运行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
2009年5月,云南省文化厅在昭通市水富县两碗乡文化站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简称“农文网培学校”),在全国首创了“农文网培学校”建设模式。它以共享工程的海量信息资源作为教材,利用乡村文化站(室)的活动场地作为课堂,通过在文化站(室)建设“农文网培学校”,下设电子阅览室、农民培训教室、图书室等,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现场培训、流动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为农民免费提供终身的文化服务。“共享工程建设到哪里学校就开办到哪里,农民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农民什么时候需要学校就什么时候开放……”这是云南省创建的“农文网培学校”的服务特点之一。
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建成855个“农文网培学校”,1800个“农文网培分校”,覆盖了62%的乡镇和10%的行政村,累计开展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1万多次,培训农民群众90多万人次,服务农民群众220多万人次。通过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在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文网培分校”,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文化共享工程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向“农文网培学校”的转变,达到全面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增强农村文化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实现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农民们将“农文网培学校”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据悉,按照建设规划和进度,今年年底“农文网培学校”将覆盖云南省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实现“乡乡有、村村通”。
让基层群众真正参与到“文化共享”中来
此次会议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主渠道作用,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训”的文件精神,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推广云南省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工作模式而召开的,来自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各省级图书馆和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70余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代表们认为,当前农村工作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尤其是创业型新型农民的教育和培养,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然而,怎样才能实现农村文化的“乐民”“育民”“富民”,怎样才算是文化惠民?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表示:“只有将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深入到最基层,深入到农村,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惠民。”
“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绩显著,尤其是县级文化共享基层点针对基层群众需求开展的各种实用型培训,不仅满足了农民务农需要,也满足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需要;一些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文化大户、致富大户、种养殖大户等“土专家”“土秀才”也在这些培训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使基层群众真正参与到了“文化共享”的群体中来。此次参会的许多代表表示,“文化共享工程有设备和操作阵地,接受完培训后回去可以马上用,看得见成效,所以农民们都愿意接受、参与这样的培训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