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选启
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丰富活跃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在加大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让建设、管理、运行协调发展,从而让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积极参与到文化娱乐活动中来。
在“建”字上加大投入。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投入逐年增加,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都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文化工作和文化干部的地位逐步提高,其作用在基层也得到更大发挥。但相对而言,基层自身却投入不足,有的甚至没有投入,还存在着一定的“等靠要”思想,更谈不上吸纳社会资金来加强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要解决好“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就要解决好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问题,协调好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的关系,从而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不足、档次不高、运转不持续的问题。
在“管”字上大做文章。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改善以后,紧接着就有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现在有些乡镇(街道)、村(社区)在文化设施的管理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不够严格规范,使本来建好的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配备的各种器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应用。因此,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乡镇、村(社区)的文化站(室)对上级配发的各种设施设备都要登记造册,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同时,要建立制度,按章办事,如定期开放制度、借阅使用制度、维护保养制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以及检查考核制度等,使现有的场地和器材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县(市、区)文化部门要经常对乡镇、村(社区)的文化站(室)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在“用”字上狠下工夫。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为此,培养能够引导群众活动的文化人才非常重要。县(市、区)文化部门要督促乡镇配备合格的文化干部,使基层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分层次组织文化站(室)长、文化辅导员以及文艺骨干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使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有行家指点。此外,还要经常开展活动,文化站(室)应该常年开放,农闲时间和节假日更要增加开放时间,并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还要提倡群众自编自演,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