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 萌
经典剧的看家戏,是北京人艺票房和口碑的保证,正如该院院长张和平所言:“人艺的首要任务就是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贝家产。”人艺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些复排的经典之作,以传承家底、培养新人。近期,《蔡文姬》、《家》两部已多年未演的大戏就将先后在首都剧场与观众见面。从建组到排演,北京人艺铆足了劲儿要把看家戏、经典剧传承好。
三代“蔡文姬”传帮带
4月27日,北京人艺2011年复排的看家戏《蔡文姬》将上演。自1959年以来,老艺术家朱琳、实力派演员徐帆都曾在北京人艺舞台上成功地塑造过蔡文姬这一舞台形象,并使之成为舞台上的经典。日前,88岁的朱琳、44岁的徐帆、29岁的于明加,三代“蔡文姬”聚首人艺排练厅,共话这一兼具戏曲唯美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经典角色。
1959年《蔡文姬》由郭沫若创作并交由焦菊隐导演,这一部旨在“为曹操翻案”的历史剧目经由焦菊隐之手,成为一次话剧民族化的成功尝试。朱琳版的蔡文姬以其大气的表演风格、深厚的戏曲底蕴以及对人物内在节奏的把握,成为了北京人艺历史上的经典舞台形象。“文革”后恢复该版的演出时,观众曾奔走相告,一票难求,出现了买票队伍将首都剧场的南墙挤塌的著名事件。
2001年《蔡文姬》复排,徐帆以其出色的戏曲功底和大气的表演风格成为了蔡文姬的不二人选。她直言,“这是一出难啃的戏”,但其自幼学戏的基本功使她对人物的把握更具张力,一曲《胡笳十八拍》更是将她在戏曲传统方面的专业水准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于不少观众提起《蔡文姬》就想到了胡笳曲。
在人艺排练厅观看了于明加主演的新版《蔡文姬》的第三幕之后,三代“蔡文姬”的饰演者交流起表演感受。朱琳建议于明加平时多读古诗,从诗词中找感觉,去表现这位女诗人的生活和感情。徐帆则鼓励于明加用自己的心传达台词和情感:“不用照着原来版本的样子演,你就按着自己的路子,否则不仅手脚会被捆绑住,脑子也一定会被禁锢住。”
传帮带一直是北京人艺的传统,排练过程中新人们更是常常有机会得到上一版演员的真传,很多北京人艺的演员都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徐帆说自己在演蔡文姬时,就得到了朱琳的亲自指点。不过将所有版本中饰演同一角色的演员聚齐,这种机会也比较难得。老艺术家不顾高龄,当红演员也撇开其他活动,为提携后辈可谓不遗余力、言传身教,北京人艺是要将传承进行到底了。
老戏骨重“出山”为传承
6月23日,由著名导演李六乙指导的《家》将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7月10日。作为2011年建党90周年的献礼剧目,《家》无疑是北京人艺今年演出计划中的重头戏。日前,这部集合了北京人艺老中青各代实力派演员的大戏正式建组。老艺术家蓝天野、朱旭,实力派演员李士龙、米铁增,中年演员濮存昕、龚丽君,青年演员荆浩、徐白晓、王欣雨以及新近入院不久的年轻演员,从老年的“八十后”到年轻的“80后”,人艺新老演员“四世同堂”,使得该戏备受关注。
张和平用“保《家》为国”来形容剧组的使命。从庞大的主创阵容就能看到《家》的大家族气派,导演李六乙此前曾执导过《原野》、《北京人》两部曹禺经典剧,自称每次接触曹禺剧作都很亢奋的他,形容自己是“站在两位巨人的肩膀上”。“希望我们的《家》大幕拉开,能让观众看到《茶馆》第一幕的气派。”
《家》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被誉为从文学作品到戏剧剧本改编的典范。继1984年蓝天野导演版的《家》之后,这部经典作品已经27年没有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与观众见面了。此次重排,张和平更是特邀了蓝天野、朱旭两位年逾80高龄的老艺术家出山,蓝天野将在剧中饰演冯乐山,朱旭扮演高老太爷。 蓝天野表示,接这部戏很忐忑、纠结。“我已经19年没有上舞台了。前不久张和平院长请我们一家和朱旭一家吃了一次‘鸿门宴’,动员我们演戏。我开始没有答应,但是剧院说这个戏是为了剧目的传承,为了培养年轻人,这个话打动了我。”曾三次表示要告别舞台的朱旭则表示自己要“四失其言”了,他坦言:“实际上我歇了有两年多,歇懒了。但要说我的这点底子都是在人艺学到的,这个情意重千斤啊,所以我又回来演了。”看来,培养年轻演员接班已成为北京人艺的当务之急,这是人艺守望传承家底的需要,也是观众们对人艺经典能够延续下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