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树军
天安门是明初建筑,始建于一四一七年,建成于一四二〇年。它是明朝皇城的南门,因其仿制南京的承天门而建,故亦称承天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承天门被大火焚毁。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承天门得以重建。清顺治八年,承天门重建后改称天安门。康熙时,在天安门外加建七座金水桥,从而有了今天的样式。
明、清两朝,国家有大的庆典时,都要在天安门举行盛大的金凤颁诏礼,仪式隆重而繁琐。但不管怎么麻烦,都必须由金凤衔着诏书从天安门下来后,才能颁诏天下。清人毛奇龄以“幡悬木凤衔书舞,仗立金鸡下敕来”的诗句描述这一景象。而这些情形又都是以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载下来,直到一九三九年摄影术问世后,人们才有了直观的影像视觉感受。
然而,记录天安门的第一张影像却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这一年是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费利斯·比托作为随军摄影师第一次用境头记录了北京天安门。尽管拍下的天安门看上去有些破落,但仍显现着皇家大门的尊严。
然而这一尊严,在四十年后,再次被打破了。一九〇〇年,十二万八国联军,在居住着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广袤大地上,制造了一场举世震惊的杀掠。一纸屈辱的《辛丑条约》,勒索白银十亿两,那是四亿民众的卖身契。
历史的影像,再现了当年苦难的历史。这些影像也许揭示出国人不忍见的耻辱,但知耻而后勇又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朽的灵魂!
推翻封建王朝、推翻帝制,医学博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在一九一一年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历史。
天安门再次见证这一划时代的变革。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在天安门城楼上,颁布了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清帝国就此灭亡,九五之尊开始隐入历史的记忆。
民国新风,昔日皇家封闭的天安门广场,在这场变革中得以改建,封闭的宫廷广场终于在一九一三年一月一日向普通民众开放。如今出入这里的游客,恐怕很难想象人们首次穿越这条街道时的新奇和激动。可以这样说,也正是这次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才给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提供了集会的场地。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发表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一政治活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三个星期后,北大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发表文章首次将这一事件称为“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影响深远,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反封建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这两大使命结合起来,给新文化运动赋予了新的任务,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
“五四”运动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活动并未停止。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屠杀福州抵制日货的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福州惨案”。消息传到北京,引起爱国学生的极大愤慨。十一月二十九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两万余人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游行。十二月七日,北京学生又联合爱国商人,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强烈抗议日本侵略者制造“福州惨案”,要求日本道歉、惩凶,并撤换驻福州的领事;要求中国政府收回领事裁判权。大会还决定北京各商店一律不卖日货。会后,北京学生和二十多个爱国团体,组织了领导斗争的抵制日货委员会。但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企图通过所谓的中日直接交涉,夺取在我国山东的权益。一九二〇年一月三十一日,北京三十三所学校的学生七千多人,汇集在天安门广场,抗议“中日直接谈判”。会后,爱国学生冒着纷飞的大雪示威游行。二月四日,北京的二十七所学校的学生又组织大规模的街头讲演。军阀政府派出一千多名军警,把演讲的学生拘押在天安门内。学生们毫不畏惧,纷纷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广场上的市民继续高声讲演。爱国学生再接再厉的斗争,迫使军阀政府不敢公开表示与日本直接交涉山东问题。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新的力量开始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从这时起,天安门广场开始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场所。
一九二二年三月二日,北京各团体联合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反动的直系军阀政府展开了激烈斗争,组织了以北京大学、法政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为主、有市民参加的提灯大会。人人手提灯笼,灯笼上写着“打倒军阀!”“打倒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还我自由!”等口号,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上。提灯游行第一次公开喊出“打倒军阀”的口号,表明青年学生在党的教育下,已经认识到反动军阀的嘴脸,觉悟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为了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掀起反帝的怒潮。六月十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二十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广场上搭起了五座演说台,李石曾、刘清扬主持了演说。在悲愤的演说中,中国教育改进社的代表陈潜夫激愤不已,抽刀断指,当场用血写下“誓死救国”四个大字。六月二十五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以及郊区农民,又集会在天安门前,追悼“五卅”运动中惨遭帝国主义杀害的同胞,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三十日,北京大学等五百多个学校、团体,共计五万余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支援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国民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上搭了东、西、南、北、中五个主席台:主席台上就坐的都是各界知名人士,中台是顾孟余、南台是刘清扬、北台是陈和铣、东台是徐谦、西台是于右任。宋庆龄抱病来到天安门参加大会,并在中央主席台就坐,委托别人替她演讲。这次大会,使天安门成为象征全世界人民大联合的舞台。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工人、学生发起国民大示威运动,举起“首都革命”的大旗,提出“打倒奉系军阀”“打倒段政府”“建设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等口号。还发出通电,号召全国革命民众敦促段祺瑞下野。为了推动革命群众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于十二月十日发表告全国民众书,提出“武装平民、打倒奉天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平民的革命统一政府”的口号。
全国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吓坏了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竟不顾一切出兵东北,支持奉系军阀,公开干涉中国内政。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十二月二十一日,北京五万多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反日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东北,要求对日经济绝交,惩办卖国贼奉系军阀张作霖。
一九二六年一月,北京的革命群众又先后两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反日示威和讨张反日大会,议决“对日宣战”,要求“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并“联合世界被压迫民众,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英帝国主义明目张胆地在报纸上公布了进攻中国的计划,扬言在两年之内可征服中国。他们不仅拨巨款支持直系军阀吴佩孚,还给吴佩孚提供武器弹药,指使吴佩孚攻打国民革命军和封锁广州海关,以攻击广东革命根据地。英帝国主义露骨的侵略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抗议。二月二十七日,北京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四万多人,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反英讨吴的国民大会。大会通过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援助广州政府,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广州的阴谋,打倒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吴佩孚、张作霖”“要求国民政府北伐”。大会还组织了十八个演讲队,在市民中宣传反英讨吴的意义。这次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广东革命政府。
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大沽口是无法愈合的伤口。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都由此登陆。一九二六年,这个通往北京的门户再次告急!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日本帝国主义两艘军舰侵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炮台,国民军奋起还击。日本帝国主义借此向段祺瑞执政府“抗议”,并联合英、美、法等八国提出“最后通牒”。帝国主义的蛮横行径,激怒了中国人民。三月十八日上午十点,北京六十多个团体和八十多所学校的学生五千多人,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反对八国通牒的国民示威大会。主席台前悬挂着请愿受伤代表杨伯伦的血衣。李大钊同志亲自担任大会主席,领导了这次请愿斗争。大会结束后,两千多爱国群众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前往段祺瑞的执政府所在地铁狮子胡同请愿。但不想,预先策划好的一场大镇压开始了,执政府大楼上传来一声枪响,反动军警向请愿的人群开枪了。
这一震惊中外的惨案造成四十七人死亡,两百多人受伤。鲁迅先生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以无限的悲愤写就了那篇感人至深的不朽名篇《纪念刘和珍君》。
“三·一八”事件以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北伐战争开始了。北伐军势如破竹,出师不过十个月,就从广州一直打到武汉、上海和南京,占领了半个中国。但是,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加之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一九二七年的风云突变,导致了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指使下,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等同志。而登上中国权力顶峰的蒋介石,在天安门城楼孙中山的画像下,除了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之外,便开始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这是天安门城楼建造以来第一次挂画像,第一次挂上国父孙中山的画像。蒋介石和他的军阀们在天安门下,在国父孙中山“天下为公”的信条下,背叛了国父,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内战。日本帝国主义也乘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一手制造了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主义,把东北三省拱手送给了日本侵略者,从而使三千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
一九三五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关,威胁平津。七月六日,国民党政府的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同日本天津驻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答应撤退河北的中国军队,取缔一切抗日组织和抗日活动。那时候,日本侵略军的飞机成天在华北上空盘旋,在北平的日本宪兵和国民党特务到处搜捕爱国青年和爱国人士。平津危急,华北危急!国家将亡的景象,笼罩着北平上空,爱国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北平的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了国民党军警的阻挠,举行了爱国请愿大游行。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点燃了全国的抗日烽火。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进攻北平的芦沟桥,从此开启了中日战争,同时也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全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但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北平被抛弃了。一九三七年八月八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入城式,五千多名荷枪实弹、耀武扬威的侵略者开进了北平城。天安门广场沦落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红墙凋残,窗格破落,天安门城楼上还贴上了“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狗皮膏药。一辆辆挂着侵略者旗子的坦克,从长安街驶过,沉重的钢铁履带碾过了天安门广场,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三十七年前,日军随八国联军在天安门进行阅兵。三十七年后,悲剧重演,天安门再受日本鬼子的凌辱。
外贼入侵,内鬼捣乱。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华北地区的伪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中南海又匆匆粉墨登场。这个政权盗用“中华民国”年号,按照日军特务部的设计,在日军的直接指导下履行政府职能。施政机关为行政委员会,由大汉奸王克敏任委员长。伪临时政府一成立,就得到日本的正式承认。紧接着便开始“包装”造势活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大幅标语,并网罗亲日派在天安门前进行“庆祝”活动。但这一切一切的面子上的活动,都无法掩饰他们的卑劣行径,无法掩盖人民的苦痛。而此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自鸣钟,并不是给人们报时用的,而是修改了时间,以日本东京时间为准,让北平按日本人的习惯作息,真是岂有此理。
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被日本侵略者摧残过的天安门广场,并没有回到人民手中。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抢夺了人民的胜利果实。在他飞抵北平,部署内战之时,还把他的画像挂在了天安门的楼厅上,这幅巨像特别大,上边几乎快要碰到城楼的屋檐。蒋介石带着他严厉的表情从这样一个居高临下的点向下看着,这幅肖像立即成了当时政治关注的焦点,他在以抗战胜利而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同时,也给反政府示威游行者提供了唾骂的靶子。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蒋管区,物价飞涨,粮食危机,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人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很多青年学生因交不起学费、伙食费而被迫停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生们愤怒地喊出了“向炮口要饭吃”的口号,并开始酝酿“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游行。
五月二十日上午,北平各大中学的学生在北京大学红楼广场集合。下午,由一万五千多人组成的游行队伍,打着“华北学生北平区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的横幅出发了。他们一路上呼口号,刷标语,贴漫画。这次示威游行除了青年学生外,还有老教授和青年教师参加。庞大的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广场,当人们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蒋介石头像时,愤怒地高呼:“打倒独裁者!”
天安门广场上的吼声震荡着北平城。天安门广场上的吼声呼唤着黎明的到来。
的确,北平城的“五·二〇”大游行,是向全国发出的抗争的信号,随之,全国规模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这场斗争之后,辽沈战役取得伟大胜利,随之解放军入关,重兵包围北平城。傅作义终为中国解放作出了贡献,为北平古都作出了贡献——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城开始迎接一个开天辟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