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纪事/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历史向我们走来
于蓝的红色演艺之路




 中国文化报 >  2011-05-2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蓝的红色演艺之路

    孙华迪

    那还是在两年前的一次动画电影发布会上,中影的领导特别关照要照顾好我身边一位慈眉善目的奶奶;直到见面会上,当我发现这位奶奶受到观众爱戴的程度远远胜于在场的很多大小明星之时才得知,这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竟然就是“在烈火中永生”的“延安丽人”——于蓝。

    在于蓝奶奶的娓娓道来之中,我才知道,所有那些银幕上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敌我斗争,并不只是艺术创造;所有那些故事里可歌可泣、浴血奋战的传奇人生,真的都确有其事。这一条红色的革命道路,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辛、更加悲怆、更加鼓舞人心。

    于蓝生于一九二一年,辽宁岫岩人,幼年时随父母移居哈尔滨。几年后,凄苦一生的母亲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小于蓝。失去了母亲是不幸的,更不幸的是,之后又有了继母。迫于生计,孤苦无依的于蓝只身投奔在沈阳老家的祖父。这一年,她刚满八岁。

    就在这样的年纪里,于蓝日后在革命道路上所需要的坚韧、果敢与睿智已经得到了体现。活泼好动的她喜欢滑爬犁和爬高杆,不管摔多少次,疼多少次,不哭,站起来,继续。另一件让小于蓝开心的事情,就是徜徉在祖父的书海之中。在这里,她看到了一片广阔而光明的天地,看到了曹雪芹、罗贯中、高尔基、托尔斯泰,看到了美与丑、善与恶永恒的较量;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已经逐渐有了革命的信念。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于蓝一家逃亡到关内,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最后勉强在北平暂时安顿下来。眼见着国破家亡,一股爱国救国的民族火焰在于蓝的胸膛中熊熊燃烧起来。在她的眼中,“北平城像口活棺材,不能再这么待下去!”当时还毫无战斗经验的于蓝,历经几次出走、几次被抓,几次周旋于日本人、宪兵队以及层层关卡之间,又几次虎口脱险,几经辗转,十七岁的于蓝等十几名热血青年在一支抗日救亡部队的护送下,穿越封锁线,长途跋涉近五十天,终于到达了陕北延安。在决定去延安之前,于蓝已将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取自“青出于蓝”,希望能够沐浴在新中国“万里无云的晴朗蓝天下”。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是于蓝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么多年过去了,说起当年,于蓝奶奶依旧难以自抑。她至今记得,与同志们坐上两条大木船飞渡黄河时的情景,与数匹骡马在汹涌澎湃的黄河急流中踯躅前进……至今记得,到延安的第二天,激动得彻夜不寐,一大早起床就去报到处填表。于蓝奶奶说,当时只见表格的左边有行竖排字——“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右边是“对革命无限忠诚”,看到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字,一种崇高的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刹那间充满了心头。

    在延安的那段岁月中,于蓝白天在抗大女大学习,晚上点着汽灯参加演出。一九四〇年她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团任演员,之后演出了《粮食》、《带枪的人》、《血泪仇》、《日出》等多部具有典型意义的舞台剧。一九四六年,于蓝赴东北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摄制的筹备工作,主演了第一部影片《白衣战士》。就这样,她在革命的洪流中迅速成长,从一个跑龙套的小姑娘,到独当一面主演话剧、电影的优秀女演员。一九五〇年,于蓝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其间曾到抗美援朝前线体验生活;之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演出舞台剧《百丑图》及高尔基的《小市民》等,并先后在电影《翠岗红旗》和《龙须沟》中扮演主要角色。其中,于蓝在《翠岗红旗》中扮演一名在抗战低潮期等待革命胜利曙光的红军家属,颇具开创性地为当时的革命电影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影像表达。于蓝自豪地表示,自己所饰演的是一位对革命信仰坚定不移的母亲,反映了苏区广大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反映了他们心中珍藏着革命的火种,体现了他们的等待与斗争。这部影片在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以及文化部颁发的 一九四九至一九五〇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几年后,于蓝又回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主演了《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著名的红色经典影片。

    于蓝在电影《革命家庭》中扮演了一位由家庭妇女成长为坚强母亲的普通女人;她层次清晰、立体饱满而充满情感的表演,使女主人公周莲全身散发着一位东方式革命母亲的动人光辉。这一角色,不仅让于蓝荣获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赞扬。周恩来曾在香山接见中国电影工作者时握着于蓝的手笑着说,“你演了一个好妈妈。”于蓝还凭借此片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这是于蓝一直以来坚守的创作准则。她曾经先后两次将自己备受感动的两部小说搬上银幕,一部是之前提到的《革命家庭》,另一部就是《红岩》,即于蓝经典中的经典之作——电影《烈火中永生》。

    早在一九六一年,于蓝生病住院期间,被《红岩》里的英雄人物深深打动,遂产生了将小说搬上银幕的念头。此后的三年间,她与导演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等地,遍访了原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战友,写下了三十余万字的笔记。终于,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出演了主人公江姐。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演绎,使江姐成为了新中国电影的不朽经典人物,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观众。人们被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崇高的气节所震撼;绣红旗的场景也永恒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回首走过的红色岁月,于蓝曾经充满激情与自豪地感慨道:“延安是世界上最艰苦也是最快乐的地方!”但对于后来的她来说,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哪里都是她骄傲的工作战场。在多年后一次不幸的意外中,于蓝的面部神经受损,失去了一个演员应有的控制表情的能力,以致多年远离银幕。而此时,这个充满爱心的伟大女性,将革命与工作的根据地转移到了关注儿童与未来的战场上。

    一九八一年,已经六十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在只有几间平房、几名员工的艰苦环境下,一干就干到了八十岁,终于创建了我国唯一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儿童影片生产、创作、研究基地。于蓝曾先后荣获由邓颖超同志颁发的全国妇联“救死扶伤”奖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广电部劳动模范”“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第九届童牛奖孺子牛奖”等荣誉。多年来,于蓝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二至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和第五届副主席,是第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人们赞誉她——“为了少年儿童,身上有一团燃不尽的火焰”。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这是歌颂周总理的一首歌,却也表现出了于蓝,以及数不胜数的革命者共同的、深沉的、不朽的红色情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