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锋
照片上的老人,身穿蓝灰色中山装,头戴深蓝色短沿小帽,头发花白,眼神慈祥,面带微笑,背后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树林,这就是我初次见到的杨善洲同志的形象。在农村,我们经常能碰到这样一身打扮的老人。如果不是在这本名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小册子封面上看到这张照片,我真不敢相信他曾经担任过省委委员、地委书记。这位老人和我们心目中的高官形象差距太远。这段时间以来,给我感动最深的就是这张照片,以及这个老人和他的故事。
在浓厚的官本位文化影响下,官员这个群体即使在现代也极易让一般的老百姓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意识上的距离感。虽然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马锡五这样深入田间地头的干部,但毕竟是少数。然而,老百姓都真心期盼和欢迎这样的干部,因为只有保持平民本色的干部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践行群众路线。当地的百姓都亲切地称杨善洲为“草帽书记”,这是一顶其他任何荣誉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桂冠,这个称呼最好地诠释了党的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情。这种平民情怀让杨善洲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走遍了全市所有的村庄,也和底层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此,我想到了去年被立案调查的温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戴国森,在他被带走时,纪检部门从他家储藏室里搜查出高档LV包数十个,人们讽刺戴国森为“戴包包”。“包包主任”和“草帽书记”的差别不仅在于是否讲究衣着和生活质量,更在于与百姓距离的远近。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坐拥珠光宝气、习惯于奢侈品消费的官员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脱离群众,广东的某位官员才能说出“中国药价世界最便宜”的高论;心系百姓,周总理才能为盐价涨一分钱而操心。杨善洲让我想到了这样一种对比,而对于我自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警醒。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时刻保持平民情怀,心系百姓苍生是我们应该向杨善洲学习的第一条。
这张照片是杨善洲在他自己亲手缔造的林场里拍摄的。林场位于他的家乡施甸县,是老人退休后为家乡留下的一笔财富。中国人自古有很深的故土情结。一般的人讲究“落叶归根”,为官的看重的是“衣锦还乡”。和很多人一样,杨善洲返乡了;和很多人不同的是,杨善洲是“布衣返乡”,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给家乡百姓谋福利。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有句古话说“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杨善洲是在权不在手的时候回的家乡,发挥的是身上的余热,而不是自己的身份和职权。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地呼吁守护底线、扶起官德的时代里,这样一种品格足以让人感动至深。
感动的力量让所有的说教、运动和形形色色的标语口号黯然失色。正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我们将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砥砺品格,奋勇前行。
(作者系驻文化部纪检组监察局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