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迪
于洋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次参加电影界大型活动时,只要不是商业性质的,十之八九都会看到他步履蹒跚却身型健硕的身影。电影人为灾区人民义演募捐,有他;扶持青年电影人项目主题会,有他;关心少年儿童精神文化发展研讨会,有他;坚持电影作品艺术性与民族性的国际交流,有他……还有太多太多次的农村电影放映、全国各地推广优秀主旋律电影等较为基层的主题活动,由于活动地点往往过于偏僻简陋,连很多只是小有名气的艺人都挑三拣四不愿前往。每到这时,主办方领导都会语重心长地感慨一句:“还好有我们的老艺术家们,事必躬亲地无私支持这些无名无利却意义深远的红色活动。”
即便是在出席活动如此之繁忙的情况下,于洋老师还多年任职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组织指导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主评表演学会的“金凤凰奖”。
如果真的要编撰一部中国本土的偶像史,那么于洋应该属于那一批中国女性偶像的元老级人物——中国最资深的偶像演员。我曾经边开玩笑边说把这个称谓送给他,得到的回应是于老爷子那一贯感染力极强的大笑,还有一句自嘲——“老了,老了。”
于洋一九三〇年出生于山东黄县,一九四七年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先后在《桥》、《英雄虎胆》、《水上春秋》、《暴风骤雨》、《青春之歌》、《带手铐的旅客》等多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而这些电影的名字,随便哪一个,都足以令祖辈、父辈们激动不已,心驰荡漾。这些优秀的红色电影,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种信仰,一份力量,一颗足以影响几代人的赤子之心。
《英雄虎胆》中的侦察科长、《青春之歌》中的爱国志士……从影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洋扮演过普通军人、党的干部、地下工作者、大学生等等数不胜数的人物角色;他所塑造的形象,都是那么勇敢、坚定、刚毅、沉稳、机智、潇洒,正是传说中“高大全”的典型代表。于洋老师有着山东人特有的乐观、豁达、率直和真诚,他坦言,从形象、气质、生活经历、内心感受等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表演都是有局限性的,不是什么样的形象都能演;自己几十年来扮演的其实都是同一类型的角色——充满阳刚之气的正面人物形象。他说,这些人物使自己的成长受益匪浅,深深铭刻在了他的生命里,更是由于自己基本上都是本色演出,于是在塑造人物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做到心无旁骛、顺其自然。
好好演戏,好好做人。于洋老师总是强调角色本身的光辉,将荣誉和嘉奖献给与他一起工作的幕后人员;而自己,总是尽一切可能地低调、谦逊,默默耕耘,默默发酵。他对表演的严谨和做事的严格,在电影业内是很有名的。他的银幕形象似乎都是无所不能的,消灭鬼子,智斗敌军,铲除奸细,在其一九五八年风靡全国的影片《英雄虎胆》中,居然还有一段技惊四座的伦巴舞。然而在这所有“无所不能”的背后,却是于洋为了贴近人物、诠释到位,多年刻苦努力的结果。
早在一九五九年的电影《水上春秋》中,当年风华正茂的于洋传神地出演了中国泳坛第一代“蛙王”华小龙,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部经典之作,令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于洋自小生长在海边,确实有一些游泳的底子,但凭此根本不能胜任一个职业游泳运动员的专业动作。为此,剧组专门请来了游泳教练,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与于洋的百般努力下,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的游泳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专业而到位地做出了一个职业游泳队员的标准动作。
于洋老师曾经在多个场合骄傲地表示过,“山东人正直、豪爽,直言不讳,信任你了会把心窝子掏给你——我就是这样的性格。所以无论到了哪里,都很骄傲地说我是山东人。在平时的处事中,我性格也是这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演的那些人物,也是这样。”
演戏如此,做人更是如此。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是电影人自己评的专业性奖项,于洋担任评委会主任。他反复强调,评选的标准是“德艺双馨”, 也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在评选过程中完全严格按照标准,也要求其他评委认真遵循。“我们不会不负责任地照顾任何一个演员。即使名气再大的艺人,如果塑造的角色达不到标准,肯定不会入选。”于洋立足于考察演员的理论素质,更注重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他倡议“参选的演员,要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或者演出体会写成小总结,可长可短,但必须有,这样也有助于演员提高自身的素质。”于是,一本本综合了老中青三代演员生动鲜活的表演总结集结成册;这是难得的演员自我总结,更是表演理论的系统梳理,从治学和实践各方面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生活却一次又一次给了他致命的悲恸。几年前的春节,于洋的独子、青年导演于晓洋因意外发病不幸去世了。至今,一提到爱子,于洋还是会禁不住地老泪纵横。“我心里很难受,闷得慌,憋在心里很多话想说出来。这件事对我打击太大了,太残酷了,一下子消瘦了十几斤。记得以前有一次儿子问我,老爸,都这把年纪了,还做得这样辛苦?我回答,只要国家需要,只要中国电影发展需要,我愿意去忙活。儿子是因为电影的拍摄累死了,但我很欣慰,因为他死在了工作中,像一名战士那样,死在了战场上。”即便如此,于洋还是努力调整自己走出丧子之痛,他总是说:“不管什么时候,工作还要继续做,不影响工作,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的。”
于洋自二〇〇三年出演电影《惊涛骇浪》之后,便几乎多年未正式参加电影的拍摄演出,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关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青年电影人的培养上。但他始终未改对于表演事业的眷恋,常常表示:“只要身体允许、角色合适,我就演。现在我身体还不错,没这样那样的毛病,我愿意继续演下去。我很想演一个表现几代人之间在观念差异中不断调节融合的片子。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老年人的思想变化,这些都很有意思,我有很多切身的体会。”
他也常常谆谆教导一批又一批涌现出的新一代电影人,“现在电影生产周期非常短,有的演员一年要拍好几部电影,年轻人平时更要注重积累,才能把每一份工作做好。现在提供给表演的环境特别好,进行艺术创作的空间特别广,年轻人一定要珍惜自己,要把青年时代过得更充实些,为以后的事业打好基础。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要塑造好的作品和成功的人物形象,应该有强者的灵魂和战斗的精神,用真诚的心感悟作品、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