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四大文化品牌的发掘和认证
2009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先后组织举办了“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论坛”“中华曾氏祖根地在方城研究认定会”“方城县楚长城研讨会”“方城县岩书岩画研讨会”等文化研究认证活动,与会各级领导、国内各界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特摘登如下(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丝绸之路源头
2009年6月24日至26日,由南阳市委、市政府主办,方城县委、县政府承办的“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论坛在南阳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众多文化旅游、文物考古、石窟石刻等方面30多位权威专家云集南阳,研究认定河南方城为丝绸之路重要源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大河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1600多次报道或转载方城挖掘研究论证丝绸之路源头的盛举和成果。
胡友鸣:(中华书局《文史知识》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南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北连中原,东通五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是连接南北、东西的中心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旅往来的必由之路。
杨镰(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著名探险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集散地一个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另一个在南阳这个古时叫宛的地方。西安、洛阳是行政中心,但商贸起自民间,它能凝聚足够的力量,行政命令做不到这些。所以,探讨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的意义很大。在古代商贸中,南阳是连通八方的地方,是丝绸之路民间起止点之一,这是南阳的基本特征。方城博望是张骞的封侯地,方城如此弘扬文化遗产,确实很难得。
乔然(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旅游局丝绸之路总体规划组副组长):缯是丝绸制品的总称。方城有缯关、缯国,缯国就是享誉西域的古丝绸王国,中国丝绸之路最早的古王国就在南阳。不用再讨论南阳方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问题,而应研究方城对丝绸之路有什么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李陈广(南阳府衙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南阳汉画从西汉中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现在已经发现的50多座墓葬中,南阳汉画的总数量比较多。从汉画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上,可以看到南阳与西域的关系。方城出土的两个汉画像群都是重要的实物,胡人形象比较明显,说明胡人到了南阳,而且在南阳传授技艺,被汉画艺人记录下来。南阳汉画中动物形象比较多,像大象、骆驼、狮子、朱雀等不少动物是从西方来的。汉画中的百戏图非常丰富,有几百幅,其中有关吐火、倒立、跳环的,都是来自西域的内容。这些人物、动物和表演内容,汉画中都非常多,他们都不是南阳的土特产。只有西域人物曾在这里生活,外来动物曾在这里生长,西方技艺曾在这里表演,才可能被汉画艺术家记录下来。这说明西域文化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宛城的。
聂振韬(南阳师院教授):关于汉画这个话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汉画出现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胡人持节使者汉画像是在方城县独树镇出土的。在汉朝历史上,持汉节的胡人绝无仅有,只有张骞的向导兼翻译、老仆从、胡人堂邑父,他因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奉使君。
郑先兴(南阳师院教授):语言的变化体现了历史的变化,尤其体现了文化交流。南阳古称“宛”、南阳的“馕”,这些字都是从西域来的。从语言学来讲,南阳是丝绸之路源头,这是现实的。
江富建(南阳师院教授):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疆产的和田玉已到山西,到夏代已进入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已占领南阳市场,方城墓葬大量出土过不少那个时期的玉器。
李迎年(方城县文物局局长):方城的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与丝绸之路源头有关系。1975年发现的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是曲烈的封地缯,出土的器物非常精美,最重要的是石钺,是当时权力的象征。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是河南省唯一一个楚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缯关的一个关口。丝织品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物品,缯关是丝织品的一个关口,它的存在说明方城很早就是丝绸王国。张骞封侯地博望以及方城出现的大量汉画像石表明,南阳早期与西域就有交流。
杜启明(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南阳居秦岭以南,为中国古代北道南水交通系统的中枢,此种状况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至今,方城还存有楚关、古道,其旁石窟有反映古代交流情景的人、驴负物行旅画面,是南阳为中国古代重要经济、文化交流枢纽的重要物证。从历史、地理的事实看,南阳与洛阳为分接中国南北区域的交通枢纽,均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是很有可能的。南阳自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中国著名的经济中心,以桑蚕、缫丝业、冶铁业为代表,其物产流送中国南北,这方面有丰富的文字、出土文物为证。从历史物产的事实看,南阳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也是很有可能的。南阳汉代画像石,不仅为中国三大汉代画像石中心,其内容所反映的胡奴与车骑出行形象,如丝衣当风般飘逸的服饰特点及大量丰富的舞蹈内容,是其他两大中心所不见的。张骞被封于南阳,物产、文化随其与西域进行交流,是必然的。
河南省丝绸协会观点:自南召有猿人之始,探索采麻、取茧作线,蚕丝之利,广为人知。西汉时,南阳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区之一。柞蚕丝作为东方文明的使者,开创了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唐代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南阳郡守朱全忠把方城绢布作为贡品敬奉皇宫,被视为宫中珍宝。方城县是全国19个柞蚕生产基地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田纪云曾批示有关部门:“保护河南手工柞绸(都以方城、镇平为主)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去努力,不能使这一民族历史传统工艺产品丢失。”
程有为(河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南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很密切。缯国、缯关说明南阳方城与丝绸之路确实有关系,张骞出使西域被汉武帝分封为博望侯,也与南阳方城有关系。此外,南阳铜器、冶铁技术发达,战国时全国设有8个冶官,南阳是其一。从楚国开始,这里的铜器、铁器在全国最为有名,在西域出土了一些南阳的器物。
许韶立(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撇开石佛不说,我们就说缯国和张骞,丝绸之路的起点非南阳莫属。
张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阳是丝绸之路重要源头的话题,还要深化。以前忽略了南阳,太重视洛阳和西安了。
刘蔷(北京大学教授):第一次到南阳来,这里是大汉文化非常重要的发源地。汉画表现的是汉代贵族的生活场景。南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有一个确切的证据,就是汉画,里面有很多胡人的形象。
二月河(著名作家):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南阳是具备身为丝绸之路源头资格的,但是还需要大量历史实物佐证,需要反复进行研究论证,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古诗十九首》中写到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便是丝绸之路的景观。南阳是丝绸之路源头的可能性很大,起码是重要的源头之一。
白化文(北京大学教授):南阳与丝绸之路的很多问题才刚刚提出,而且还没有提完,还需进一步研究。我认为,南阳极可能是丝绸之路一个很重要的根据地,一个重要的据点。
贾崇兰(时任南阳市委副书记、现任南阳市政协主席):专家学者从历史、文物、考古、文化等不同的层面、角度进行深入的研讨,充分证明南阳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丝绸之路研究是世界上重要的研究课题,南阳与丝绸之路的渊源、研究、考证,必将为我国丝绸之路研究增添更加丰富的内涵。我们将加大宣传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南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南阳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南阳城市国际化发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为南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做出新贡献!
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
2010年4月13日、14日,由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主办、方城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研究认定会在方城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南省社科院等国内20多位权威姓氏研究专家齐聚方城,形成研讨会纪要,一致研究认定:方城为中华曾氏祖根地和古缯国遗址。同年4月17日,中华曾氏祖根地暨古缯国遗址授牌揭碑典礼同时在方城和郑州两地举行。
宋豫秦(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教授、博导):谭其骧当年主持《中国历史地图册》编纂,将古缯国地点标注在方城。八里桥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正宗的、王者之地的二里头文化,出土有玉器、礼器、陶器等文物。陶器做工非常精致,遗址规模不可小觑,非同寻常,符合曲烈封地的史实,是曲烈所封缯国在此处的佐证。
李维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方城八里桥遗址发掘者之一):夏路(方城境内的古道)是夏王朝向南拓展的通道,确保南方资源输入到夏王朝的中心地带。方城八里桥遗址是外来的二里头文化的国都所在。八里桥出土的小型石钺为王权的象征,从历史背景看应该是封国性质的。另外很重要的是出土的陶器上有非常大的“人王”文字,出土的甲骨文中还出现了“乙乙”两个字。八里桥文化遗址不是一般的遗址,是地方中心方国性的。从遗址的规模、内涵看,这里是夏代的缯国所在地。方城缯国地域所在影响非常大,新野、桐柏、罗山出土有缯国器物,到两周之际,中心南移。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曾姓以古缯国国号为氏,曾姓祖根在方城具有唯一性。
张锐(河南省社科院院长、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是目前豫西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处二里头文化遗存。少康之子曲烈就封于此。
赵保佑(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主任、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领导、研究员):曾氏祖根地在方城证据确凿,没有异议,方城是全世界2000多万曾姓华人最早的发源地。
第一古长城方城楚长城
2011年5月11日至13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方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方城县楚长城研讨会”在方城举办,来自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会、北京图书馆、《中国长城志》、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杂志、河南省文物局的20多位长城研究权威专家齐聚方城,对方城楚长城和烽燧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踏察,形成研讨会纪要,一致研究认定:方城楚长城确实存在,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城之一,其始建和废弃年限大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以前;方城楚长城烽燧可以确定楚长城的防御体系和防御框架,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
成大林(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长城研究委员会会长):在方城新发掘的楚长城烽燧非常重要,它的时间跨度达上百年。我认为方城楚长城是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早期修建的,跟齐长城基本在同一个时间段,所以说方城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之一。我概括讲几条意见:第一,经过文物工作者、专业工作者、业余爱好者的努力及政府的支持,楚长城研究有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通过这次科学发掘,楚长城可以定为春秋末、战国前期这个时间段。第二,从方城县到泌阳这一段楚长城,能够和文献准确吻合。第三,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夏路到底在哪里,大关口是不是就是缯关,都值得研究。
郑严(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方城楚长城太重要了。在长城研究里面,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其他的长城基本上都有定论,唯独楚长城多年来争议非常大。楚长城到底有没有,后来通过专业工作者、业余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多方面的配合,认定“土龙”才是楚长城,这才算是真正找到了楚长城,就在方城、叶县这一带,这毫无疑问。这一段“土龙”经过专业考古队的考古调查,出土了那么多的文物、残片,已经证明了这个楚长城始建和逐步完善的年代应该是在春秋时期或春秋晚期。
孙英民(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省文物局副局长):楚长城、方城境内岩刻的重大发现,这两件大事在我们河南境内都是重大突破。方城后来者居上,但比别的县做得好、做得实,值得在全省推广。今天这个研讨会非常科学。首先,程序科学。进行了实地踏察,有考古的资料,有调查的资料,有专家现场考察的资料。其次,材料科学。提供的材料不是伪材料、假材料。三是来的都是货真价实的专家。有了这3个方面的保障,我们今天得到的结论一定是能够为社会所公认的结论。长城调查今年要结束,“十二五”时期就是要保护,我们一定要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明清长城、秦汉长城有多少,我们的早期长城有哪些。今天的研究结论,我们将上报国家文物局,最后由国家认可,作为中国长城史料的一部分。长城本身就是世界遗产,没有说具体哪一段是世界遗产,都是长城,就都是世界遗产。早期长城是国家调查的重要方面,方城楚长城准确无误地讲是早期长城之一。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很好地推进,我希望南阳能举起这面大旗,成立一个河南楚长城研究会,进行整体作战,共同推进。
巨石文化岩书岩画
2011年4月6日至8日,方城县岩书岩画研讨会在方城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世界岩画界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兆复等20多位权威岩画研究专家就方城岩书岩画的研究方法、断代标准、文化内涵、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方城岩书岩画是世界岩画界的重大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巨石文化填补了国内空白。陈兆复先生还与方城县人民政府、河南省曾氏文化研究会共同达成了在方城建设史前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华曾氏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议,目前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陈兆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世界岩画界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一年的时间内,大批的方城岩画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发掘,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这在全国来说是非常少见的。中原腹地方城发现了大批的岩画,说明中原并不是没有岩画。方城岩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岩画比较重要的一个空白。
方城的岩画基本上跟祭祀活动有关。方城的岩画后来为什么这么多,是因为当时祭祀活动很频繁、很普及,从部落一直到家族或者到个人,都要做那么一些活动。这些岩画点实际上是一些祭坛。这些岩画中,有的应该有很明确的规律,两排头尾都有一个点,是可以通过统计图像去总结的。
邢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岩画专家):把方城岩画放在中原岩画的范畴之内,这样的提法比较合适。方城打岩画牌,可以建立岩画公园。另外,我很希望能够拍一部纪录片,有岩画航拍,有解说、有传说、有音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中原岩画现在的宣传力度很不够,人们并不知道这里存在着一种独特的、集中的岩画。中国的岩画当中,从南到北很多里边都有表现太阳的,但是没有像方城这么集中的。岩画记载的是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的生活,把岩画品牌打出去,就是把中国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文化向前推得更远一点儿。
杨超(岩画学博士、三门峡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具茨山岩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方城岩画保护得非常好,它们的特点是非常相似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太一致。岩画所表现的不是单个的事物、具象的一个人或具象的历史事件,它表现了那个时期的文化或经济发展的整个状况,表现了一群人对上天的一些关注。因为这个时期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对天的关注开始了,也就是说超越了最简单的食物以及领地层面,岩画开始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了。方城岩画的内容表现出了哲学性倾向,说明人类已经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了。
(本版撰稿:吴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