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凭什么申遗
——方城县丝路申遗的四大支撑
南船北马中转站、古缯国遗址、中华曾氏祖根地、“使圣”张骞封侯地、博望古城遗址、香山佛沟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古长城、巨石文化岩书岩画……这些饱含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件件证据,无不证明河南省方城县是丝路的东起点之一。
地理支撑: 南船北马中转站
方城垭口,古商路天然关隘。河南省南阳市古称宛,西域古有大宛国。南阳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南阳独具特色的“路”文化,使南阳成为南北东西交通的“大转盘”、南船北马的中转站。方城县因地处南阳盆地东北缘,是南阳的北大门,伏牛山自西侧、桐柏山自东侧共同向盆地北边延伸,两山在盆地东北部交接,形成了罕见的平原垭口——方城垭口。它是南阳盆地北往中原唯一的天然陆路通道,与太汾、渑厄、荆阮、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并称华夏九塞(《吕氏春秋·有始》),成就了方城独特的“路”文化:以吐雾山为中心的方城巨石文化岩书岩画,记录了史前人类在方城一带的生产生活情况;大禹治水通九州修筑的夏路横贯南阳盆地,从这里通往中原,使方城成为南来北往的物流、人流的必经之地;方城楚长城为天下第一古长城,缯关为北出中原、南通荆襄的门户和唯一通道。现代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贯通南北的大型工程也要从这里通过。古往今来,方城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陆路交通上担当着枢纽的角色。
潘河下货台,水旱交通联结点。方城县“北引河洛、东挟江淮”,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发源于方城的潘河经唐白河注入汉水。古时方城舟楫商贾往来频繁,南阳盆地在南面通过白河与汉水相通,南方船舶抵达南阳,沿白河经唐白河重要支流潘河溯水北上直达方城,潘河成为南方水路北上的终点。1957年安徽出土5个青铜质“鄂君启金节”,是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其铭文有鄂君经商从水路经过方城的记载。
人文支撑: 张骞封侯博望
张骞封侯博望,寓意广博瞻望。《辞海》载:“博望,古县名,西汉置。”西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因出使西域,抗击匈奴,功勋卓著,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封地即今方城县博望镇。张骞封地博望古城,位于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博望镇境内。从汉武帝置博望县至南朝宋,博望置县达600余年。博望古城位于白条河西岸,东西长约2600米,辖45里博望屯。
谱牒明证,张骞后人聚居博望。据史书记载和西汉的封邑制度,张骞封侯博望后,理应举家迁居博望工作、生活。2009年7月2日,在博望镇寻得张骞后人。博望镇董庄村尹庄村民小组张国礼、张国芳等家中的堂屋,均发现供奉着张骞先祖的牌位,而且全村近千口人家的牌位两边对联内容基本一致,上联为“博留受封流芳远”,下联为“固巩迁居世泽长”,横额:“张家百忍”或“张公百忍”。 原南阳女中校长、方城县首任一高中副校长、93岁高龄的张达生老人,大门上年年贴着家传对联:“开丝绸路立功万里官封博望侯,著金匮书造福千秋人尊南阳圣——博望世泽。”“释之为廷尉天下安民,子房做良相中兴汉室。”今博望张骞后裔已传至72代,居住在尹庄、大李庄、石寨等地,同宗836户,计3908人。
张迁碑文,述说南阳张氏繁盛。明朝初年,山东省东平县出土书法界著名的《张迁碑》。该碑上端有篆书碑额“故汉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11个字,现存山东泰安岱庙。从张迁碑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张良、张释之、张骞都是张仲的后代,亦见后世南阳张氏一族的繁盛。近代学者章太炎亦称:“南阳张氏,自廷尉释之来,世为甲族。”据专家余桂元考证,张骞出生于公元前175年前后的汉文帝时期,前123年封侯博望时大概51岁,应有子女随行。
博望圣地,成就诸葛孔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其第一功就是火烧博望,如今在博望镇还遗留有老城墙、一步三眼井、梅林铺、古柘刺树等古迹。
文物支撑: 古缯国最早生产缯絮
古缯国遗址,最早生产丝绸的地方。据《通志·氏族略》引《世本》述:约4000年前,“少康”封次子曲烈于“缯”(缯:古国名。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西周末年追随申、戎杀周幽王于骊山,战国时仍存,约2000多年)。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缯国的位置在今河南方城,并注明“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曾”氏因国得姓,曲烈是创姓始祖,缯国是中华曾氏祖根地。目前,方城境内已发现八里桥、金汤寨等4处较大规模的夏商遗址,出土有石钺、纺轮、蒸器甑等重要文物。缯絮,丝路贸易的代表性商品。张骞凿空西域开启丝绸之路时,西域各国和中原王朝客商所贩运的就是缯及其衣服“缯絮”,方城至今仍保留着养蚕缫丝的传统。这些说明:方城就是古丝绸王国。
岩书岩画,见证缯国文明。2010年2月下旬以来,国内著名岩画专家马宝光、汤惠生、陈兆复等人先后在方城发现了大量的岩书岩画,与祭祀、文字、天文、生殖崇拜等息息相关。其中,也有养蚕记录的凹穴岩画组合图案。这种大规模的史前文明创作,不可能是个体所为,只能是一种国家行动。由此可以证明,这些远古时代的岩书岩画,集中反映了当时曾氏族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方城楚长城,天下第一古长城。2011年5月13日,方城县楚长城专家研讨会在方城召开,国内权威专家一致认为:方城楚长城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长城之一,其始建和废弃的年限大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以前。在县境北部仍存有楚长城缯关遗址,“天下九塞、方城其一”即指此处。当时内陆丝绸之路即沿楚长城、伏牛山、秦岭、昆仑山一线通往西域。
文化支撑: 丰厚遗存印证丝路之源
汉画像石,还原通商西域场景。在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不少戴尖帽、穿皮靴、深目高颧的胡人形象。有名的“胡人阉牛”“胡奴门”“胡人驯象”等汉画像石,说明在汉代有大量“胡人”在方城一带生活,也充分证明了当时方城与西域联系之紧密。
四轮马车,再现中西商贸交流。本世纪初在阿尔泰山北部的“巴泽雷克文化”中发现了一辆中国式四轮高车,还有类似周朝的铜器铜镜、“凰栖梧桐,凤翔其上”的丝绸等……这种“巴泽雷克文化”中出现的铜镜、丝绸和四轮马车,都应是战国至西汉时期楚国的物品,通过丝绸之路贸易交流到阿尔泰地区的。
博望白马寺,张骞首传佛教。在张骞封侯地——方城县博望镇老街西北处有一座白马寺遗址,2006年经当地居士集资,在遗址西边新建了一座白马寺。寺内有清代石碑五通,除两通漫漶不清外,其余三碑碑文字迹清晰可辨。从碑文中可知,白马寺原有中佛殿、左佛殿、右佛殿、毗庐佛殿等建筑。张骞封侯于博望(公元前123年),从西域带回金神若干,两个大的留在宫廷,其余小的带回博望,放在修建的金神庙内供奉,金神庙即在当时张骞衙署后300米左右处。张骞从西域带回博望的汗血白马死后葬于庙旁,为纪念白马,后人才将金神庙改为白马寺。自建寺以来,白马寺历经2000余年风雨,屡建屡毁,几度兴衰。方城博望白马寺为张骞封侯博望并在此工作生活时所建,比洛阳的白马寺还要早180多年。《魏书·释老志》亦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
佛沟摩崖石刻,印证西域文化遗存。《宋志》中记载:“香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上有香山寺、摩崖造像,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背有千手千眼菩萨……”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的香山山腰,原建有香山寺,现有几尊摩崖石刻耸立于此,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镰等众多文物考古、文史专家多次到方城实地考察,认为佛沟石刻与中原佛像不同,烙印着深深的西域佛像的影子。
悠久蚕业传统,成就丝路源头。方城境内遍布柞麻类植物,境内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纺轮。清宣统年间,河南省丝绸贸易中心转移到方城拐河镇。“孺妇会经络,处处梭子声” ,可见当时方城丝绸生产的繁荣景象。光绪年间,拐河街成为河南柞蚕丝绸的最大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称。至今,瑞士、西德等国的大绸行,仍挂“河南丝绸”。1915年10月,方城独树生产的加宽本色素茧绸荣获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
古代冶铁中心,铁器生产技术较高。战国时期,南阳称宛,是全国四大冶铁中心之一,现在市区的汉冶村据说是汉代的冶铁中心之一。博望紧临南阳,以善铸大锅而著称。东汉末年,诸葛亮发明的中国最早的军用压缩饼干博望锅盔,原为“锅魁”,意思是用最大的锅做出来的,由此可见古博望镇冶铁业非常发达。官至司徒的堵阳人韩暨设计的水利鼓风机械,使冶铁工效提高3倍。当时的“堵阳东陂”设东西水门,应是用水力鼓风冶铁的重要场所。这些史实说明,古方城冶铁技术较高,张骞带往西域的汉冶铁技术极可能源自方城。
西域物品,流布方城。方城东南有一个古镇金汤寨,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相传商代时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固若金汤”典故即来源于此。金汤寨内居民能歌善舞,尤以舞狮、旱船、腰鼓、秧歌等杂技项目最为擅长。狮子原产于非洲和西亚,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才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大调曲又称“南阳曲”,广泛流行于张骞封地博望及其后人张衡居住的石桥一带,三弦、八角鼓是大调曲的主要基本伴奏乐器。八角鼓与维吾尔族的手鼓——打甫非常像。大调曲的演出形式与新疆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相同,是南阳一带最具西域特征的曲艺节目。在方城境内田间地头经常能够看到一种多年野生植物苜蓿草,史料记载为张骞通西域后由西方引进。在方城还有一种柳树当地称为胡柳,在甘肃称为河柳,在新疆称为苏盖提,它是新疆常见的柳树品种,河南地区没有自然分布,应为西域文化在方城的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