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3版
特别报道

第4版
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方城县四大文化品牌的发掘和认证
方城凭什么申遗
丝路之源 旅游新秀—发现河南方城之美




 中国文化报 >  2011-07-14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路之源 旅游新秀—发现河南方城之美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世界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会长、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左三),南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王建民(左二),方城县委书记梁天平(右三),时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现任县人大党组书记毕新民(右一),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白振国(左一)等领导在郑州出席中华曾姓祖根地授牌仪式。

    “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论坛主席台

    编者按   近日,伴随着西湖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断时续的丝路申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其实,丝路申遗的筹备时间至今已经不能算短,由于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国联合申报,国际申报工作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而且,丝绸之路是一个开放的时空体系,随着世界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世界范围内的新的丝路文物点也偶尔会突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国家文物局2007年所公布的涉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6个省、区的48个丝路文物点之外,近几年就陆续有新的文物点被考古工作者所发掘和发现。因为考古证据确凿,有的文物点有望被新加入到丝路申遗的预备名单之中。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丝路遗迹,就是一处最新发现的丝路文物点。而“河南方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重大发现,也为沉寂了多年的方城旅游业,带来了蓬勃发展和活力四射的春天。

    仅仅两年时间,四大具有世界意义的考古新发现惊现古城方城,即丝路源头遗址、楚长城遗址、古缯国遗址和巨石文化岩书岩画,足以使人们对这个默默无闻、偏安一隅的中原小县刮目相看。人们渴望了解和知道,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封侯地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虽然史无争议,但张骞封侯之后,其本人确实到过方城博望工作和生活过吗?张骞与南阳的张氏名人张良、张仲景、张释之、张衡等有什么渊源吗?作为已经被权威专家认可的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所在地、巨石文化岩书岩画之乡、天下第一古长城所在地、战国时期南阳四大冶铁中心之一和东汉时朝著名的丝绸集散地,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方城,现如今究竟又是怎样的风貌呢?本期特别报道将带领读者走进河南方城,为你揭开方城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

    近日,记者从河南南阳有关方面获悉,河南省南阳市决定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市县联动,高调加入丝绸之路申遗行列。

    丝绸之路穿越2000年时空,横跨亚欧15国,全长8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400多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多年来,不断有新的国家加入丝路申遗行列。我国于1994年将丝绸之路中国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2006年以来西安、洛阳起始点之争各执一词,丝路源头悬而未决。作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封侯地和享誉西域各国的古丝绸王国缯国的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一直游离在丝绸之路申遗大家庭之外,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岁末。

    2008年11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西域史研究专家杨镰及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方城考察丝路源头文化。次年5月29日,《神秘的巨石佛像》节目在央视10套《百科探秘》栏目播出,认为方城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佛沟摩崖造像就是丝绸之路的醒目地标。方城县的丝路申遗工作得到了方城县委书记梁天平、县长秦书君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6月,方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白振国经过潜心研究,其署名文章《方城丝绸之路源头考》、《方城丝绸之路源头再考》、《方城丝绸之路源头三考》陆续见诸报端。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和时任南阳市市委书记黄兴维先后作出批示,要求把丝绸之路源头这篇“文章”做大做强。2009年6月24日至26日,“南阳与丝绸之路”文化论坛在南阳成功举办,国内众多著名考古、文物专家经过研讨认定,南阳方城为丝绸之路重要源头之一。在对丝绸之路文化遗存进行的系统性抢救挖掘中,围绕 “张骞”和“丝绸”展开的两个关键课题取得了重大发现。方城作为古缯国遗址——古丝绸王国脱颖而出,引起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2010年4月17日,中华曾氏祖根地暨古缯国遗址授牌揭碑典礼在方城和郑州两地同时举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世界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会长、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出席了曾氏祖根地揭牌活动。

    张骞封侯地方城县博望镇惊现3908名张骞后人,破解了出生于陕西城固的张骞是否在方城生活的千年历史疑案。据专家考证,张骞确曾在博望生活过,也印证了史书所记载的官员在封侯之后必须到封地居住的律令。剖解张迁碑文,印证了张骞与宛北张姓望族张良、张仲景、张释之、张衡等名人大家一脉相承的事实。2009年8月14日,方城、城固两地张骞后人共聚张骞墓前,瞻仰先贤,感悟“家传百忍”的真谛。

    近3年来,“天下第一古长城”方城楚长城和巨石文化方城岩书岩画的研究认定、香山佛沟摩崖石刻的再研究、古缯国遗址对丝路文明的源起意义、曾氏祖根地的正式确认、张骞封侯地的深度发掘等一系列活动,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坚实佐证,“方城是丝绸之路重要源头”渐成共识。

    鉴于此,方城县向南阳市委、市政府提交报告,建议开展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将方城岩书岩画、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缯关遗址、张骞封侯地、博望古城、香山佛沟摩崖造像、南阳汉画馆、荆紫关、山陕会馆等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存系统整合,并与西安、洛阳及中亚5国等分工协作(第一阶段),整体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近日,南阳市主要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要求迅速行动,确保申遗工作顺利开展。

    在对方城丝路文化遗存和依据进行考证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委员会副主席郭旃对方城申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申报工作及具体程序的指导和帮助。这一“高端认可”,使方城具备了“跳跃性前进”的可能性。

    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标准,申报地点应由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构成,符合文化传承的线性条件。在南阳及方城县发掘的一系列文物,如“巡行丝路图”“胡奴门”“四轮马车”汉画像石和香山佛沟摩崖石刻等,均具有印证丝路起源的史料价值。方城境内,因盛产最早的丝绸缯絮而得名的古缯国遗址,博望古城遗址,地下文化层分别出土的石钺、纺轮、网坠、蒸器甑和大量汉砖、筒瓦、陶井圈等文物,是丝路贸易品产地和张骞封侯地的关键佐证。而古缯国遗址、潘河口岸、缯关遗址,则是方城自古就是人类文明聚居地和通商关口的直接证据。有关专家认为,南阳高调“申遗”,能够大大丰富丝路之源说,而且不会造成争执和波澜。南阳相关部门认为,丝路申遗对南阳特别是方城文化旅游产业打响品牌、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必将推动南阳乃至中原地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互动,使之产生新的飞跃。

    (通版压题图为巡行丝路,汉画像石拓片,长3米,高0.4米,雕刻有汉朝出塞部队驱逐敌人、“凿空”西域的画面,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阔场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