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美术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回声壁
用画笔传续友谊
师缘 书画缘
博蕴华光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7-2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画笔传续友谊
——记阿拉伯著名画家中国采风创作活动

    黎巴嫩艺术家尼扎尔·达赫尔的作品《风景》

    突尼斯艺术家马克鲁夫·萨米尔的《地理的记忆》

    本报记者   朱永安

    7月23日,在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上,书画艺术成为展厅里最能彰显文化内涵的展品,观众被几十幅既有常见景象又充满异国情调的油画作品吸引。为观众介绍作品、与观众合影留念、在画册上签名、接受记者采访……站在这些作品旁的作者——来自埃及、巴林、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十二国的12位艺术家忙个不停。

    “意会中国——阿拉伯著名画家中国采风创作活动”汇报展览如此吸引观众的眼球,没有让宁夏书画院院长周一新感到奇怪,在他的印象里,这样大规模的美术类外事交流活动,在宁夏还是第一次。根据中阿合作论坛相关计划,为建设中阿文化交流的常态机制,由文化部外联局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的这一交流活动,自2009年起每两年邀请一批阿拉伯艺术家来华采风创作,今年的活动是第二届。

    这些由各阿拉伯国家文化部推选的艺术家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自己的作品能够让中国观众接受并喜欢,让他们感到很兴奋。来自阿曼的青年艺术家默罕默德·阿尔玛马里用变形的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房檐下飞出几条用雾气幻化的巨龙,充满了中国元素的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复杂现实。“我是这个采风团里最年轻的一位,起初还担心观众不喜欢我的作品,通过与中国朋友交流,我感受到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现在正融入世界。”

    “我喜欢和普通的中国朋友交流,这样能看到更真实的社会。”埃及艺术家易玛德·阿布戴尔·瓦哈伯说,“西北沙漠风景其实和自己的国家没太大区别,但是不同民族特别是不同宗教的人们相处得和谐,这让我很感动。没想到在回族地区,我的模特会是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妇女。”

    友好的微笑同样给突尼斯艺术家马克鲁夫·萨米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地理的记忆》源自于中国之行的感受。一张放大的中国小女孩的笑脸,背景是多彩缤纷的土地,一个阿拉伯人的面孔,背景是简洁、纯粹的沙漠。萨米尔说,在飞机上往下看,中国的大地真是多姿多彩,而中国人的面孔同样让人感觉这个国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文化的差异带给他和中国人深入交往的欲望。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万基元对阿拉伯艺术家说,第一次交流活动安排在江南,这一次安排在西北,而接下来的计划是东北、云南,“要让阿拉伯艺术家到中国的东南西北各地都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万基元告诉记者,几批阿拉伯艺术家采风创作的作品将汇集在一起,日后不仅在中国展出,也会到阿拉伯国家展出,真正将交流活动推向深入。

    对中阿之间文化交流报以期待的还有巴林艺术家阿普杜拉哈基姆·谢里夫,他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生活并参加这些国家的艺术展览,对阿拉伯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宗教信仰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从未停止吸收外来文化。许多阿拉伯国家受殖民历史影响,在文化上与西方国家交流更多,这种交流常常是别无选择的。”谢里夫说,阿拉伯艺术家需要努力认清自己,也需要和东方国家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交流总是双向的,陪同阿拉伯艺术家采风和创作的宁夏书画院油画家孙立人被阿拉伯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这些艺术家第一次来中国,都能结合自己的绘画语言选取独特的视角进行创作,令人耳目一新。而他们虽然知道作品是捐赠给中国的,采风后,还是每天从早到晚在画室里全心创作,直到展出前,有的艺术家还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他们看重的是每一次创作的过程,这种精神的确值得中国画家学习。”

    友善相处,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不仅切磋了技艺,更能得到精神上的认同。而在文化部外联局亚非处副处长杨荣浩看来,文化交流还不仅在于互相学习与一时一地的收获,逐渐形成持续的效应更加值得期待。“请他们亲自来中国看看,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感受,要比仅仅是我们带着介绍中国的作品或者演出到国外去更有效果。这些来华阿拉伯艺术家回国后还会继续创作、办展览,这无形中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将来我们也会带着他们的作品到各个阿拉伯国家去展出,展现阿拉伯人描绘的中国印象,会产生更不一样的效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