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郭人旗 文
8月6日晚,顾钧带着8岁的女儿从北京9剧场出来,女儿拉着他的手不停的问:“爸爸,祝英台在二楼,站在一楼的应该是梁山伯啊,怎么成罗密欧了呢?”顾钧笑着轻轻捏了一下女儿可爱的脸蛋说:“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
顾钧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他和女儿刚刚看完2011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的开幕演出——由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社团B&G剧社排演的话剧《一楼罗密欧,二楼祝英台》。剧目讲述民国年间一对男女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却终究擦身而过的故事:一个是依靠未婚妻家族的内心脆弱的公子,一个是家世没落的交际花戏子,他们虽然毗邻而居,却像罗密欧与祝英台一样,无法真正相遇……“他们在表演的技巧规范方面还无法与专业演员相比,但在展示年轻人富有的青春激情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方面却是更胜一筹。”顾钧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学生社团话剧,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最初只是一个北京高校原创戏剧研讨会,发展到迄今为止共带动全国400余所高校的150多个剧目先后参演的大型节庆活动,大戏节已悄然走过了十个年头。今年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京9剧场联合主办的大戏节以“创和谐校园,扬青春旋律”为主题,从8月6日至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为观众带来了19个剧目共35场演出,包括话剧、歌剧、童话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既有《一楼罗密欧、二楼祝英台》这样的佳构剧、《变形记》之类的短小寓言剧,也有童话剧《东东的玩具王国》、把童话带入现实生活的《再见,彼得潘》,还有在形式上更为灵活的《找球儿》、表达上更为直接的《禁止呐喊》……在这里,你可能看不到光怪陆离的戏剧场景,看不到奇异的表演风格,但这里却有着大学生的激情飞扬,有着青年人在开始面对社会时的真诚告白。
据了解,在坚守10年来一贯风格的基础上,今年的大戏节也努力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如增加音乐剧,使戏剧样式越来越多元化;增设大众评委等。但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以“8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戏剧团队,转变成了以“90后”群体为主,这些有着不一样思想感情的创作者,把对戏剧艺术新的认识,带进大戏节,大戏节也因为这些年轻的声音的加入,而不断出现新的色彩和新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