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摄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评论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大学生戏剧节演艺“青春旋律”
寻找失落的传统




 中国文化报 >  2011-08-1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失落的传统
——亲历胜芳古镇中元节

    胜芳挎鼓的孩子正在整理自己的演出服。挎鼓会新招收的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4岁。

    胜芳古镇上演“全武行”吸引游客驻足拍照,这里的孩子学武全部免费。

    经过整理恢复的“北派焰口”观音堂音乐会是流传于北方寺庙里的一种音乐。擅长器乐演奏,唱腔高亢、质朴且“难学易忘”。

    胜芳花灯历史悠久。花灯的制作过程是,首先用一支蜡烛将竹条烘烤成型,然后艺人再运用不同力度,随心所欲的编织。

    孟兰盆会放荷灯在胜芳古镇流传千年,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项目之一。

    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焦  雯  文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也有地方俗称其为“亡人节”“七月半”。民间多在此节日以上坟扫墓、焚烧纸钱、放河灯等方式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尽管在古代,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共属中国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但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中元节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难得的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河北古镇胜芳至今仍完整保留着过中元节的传统习俗。这个小小的古镇拥有“南音乐会”“胜芳灯会”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月13日至14日,跟随着一队民俗学者的脚步,记者在这里寻找到了在许多地方已失落的中元节俗。与从前主要为超度亡灵为目的不同,这里的中元节如今多了些庆贺丰收、百姓同乐的意味。

    农历七月十四日晚,天刚擦黑,人们便在镇内的中亭河撑起小船放起了荷花灯,两艘挂着灯彩的大船随放灯的船队一路前行,与水中星星点点的烛光、岸上高射的烟花相映成趣。河岸和船上分别有一队乐手演奏传统民乐,他们在当地被称作“音乐会”。

    农历七月十五一早,当地观音堂的经师们就开始演奏音乐,诵唱两个多小时的“北派焰口”,这个本以为失传的乐谱居然被学者在胜芳意外寻获。观音堂边按老例搭建着斋棚,不同的是,镇上的秧歌队也加入到了庆祝中元的行列。下午,东公平、同仁会、吉庆少林三个武术会在镇里的古戏台上演了“全武行”,长拳、翻子拳、红缨枪、三截棍纷纷上阵,或单打套路,或双镰对枪,引得台下阵阵叫好。当地尚武,上台表演的全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六七岁的小孩子也能耍上几下。晚上,胜芳最古老的花会挎鼓会又进行了表演,会里新招收的20多名小学生已经成为这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艺术的传承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