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现代花鼓戏《儿大女大》23年演出1859场
大型合唱史诗《铁军组歌》上演
首届“学院奖(戏剧表演)”将于10月揭晓
李新翔书法亮相中国美术馆
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将办
国产纪录片要接地气
父母该如何教孩子读书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1-08-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该如何教孩子读书
——来自上海书展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许晓青

    “摆放在书架上的不少少儿书籍,小孩不感兴趣,该怎么办?”“小孩爱看电视、爱上网,甚至爱玩IPAD,就是不爱看书,怎么办?”在2011上海书展上,台湾著名“故事妈妈”陈鸿鸣面对着父母们焦虑的眼神和询问,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回归阅读。

    数据显示,眼下我国每年出版4万多种儿童读物,尤其是大量引进国外优秀儿童图画书(绘本),把儿童阅读推进了一个“嘉年华”时代。不过,作为儿童阅读“引路人”的父母,面对着极大丰富的童书,却往往发出“怎么荐、怎么选、怎么读”的喟叹。儿童阅读,父母如何才能不缺位?

    海外绘本 改变儿童阅读观念

    2011上海书展期间举办的“上海国际少儿童书嘉年华”活动,吸引中国童书联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绘本联盟等前来参展,几乎囊括了全国最优秀的少儿类出版品牌,展出的少儿图书达1万余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童书市场呈现异常繁荣的景象。每年中文图书出版达到30万种,其中有4万多种是童书。

    “可以说,童书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嘉年华’时代:快乐、热闹、轻松;琳琅满目,鲜艳丰富。”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10年来儿童阅读最显著的变化是,大量从国外引进的、更符合儿童趣味和视觉特点的图画书(绘本),正在成为儿童阅读的“主流”。

    “绘本进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一些接触比较早的家长,已经受到很大影响,教育方式有所改变。”在淘宝网上开着一家书店的毕女士说,益智又有趣的图画书或绘本,正在成为年轻父母的首选。这些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吃饭、睡觉、洗澡、穿衣、交友等,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情商。

    美国兰登书屋的“贝贝熊”系列在年轻父母中知名度很高,这套被誉为“美国孩子行为教育之父”的图书,上百册书几乎包容了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如教孩子做家务、理财、少看电视、多交朋友,甚至如何面对广告的诱惑、如何抛开嫉妒心、如何面对父母失业等问题。

    “在国外,小孩子就是看图画书,而且不同图画书的功能也不同,不像国内图书功能比较单一。但是总体来看,绘本图画书以情商为主题的较多,而这正是国内图书所缺失的。”从海外归来的朱女士认为,海外绘本的大量引进,正在改变国内儿童阅读和早期教育的传统模式。

    儿童阅读 如何“开卷有益”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我国将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

    参与儿童图书分级制度筹划工作的梅子涵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智力、兴趣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图书分级制度主要是建立一个“参考体系”,为中国的儿童和家长们提供阅读指导。不过,图书分级制度目前尚在酝酿之中。

    选择越多,困惑越多,面对几何式猛增的童书出版数量,许多父母依然不知该给孩子读什么。

    孩子能否“开卷有益”,无疑是挑战父母的难题。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不久前发布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现状调查报告(2010—2011)》显示,六成以上的成年人抱怨没有时间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与此同时,大多数人每天要花费1至3个小时泡在网上。自己读书时间越来越少,父母还能否帮助孩子享受阅读?

    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电视、网络和IPAD,已经开始冲击儿童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父母的“浅阅读”习惯也开始向儿童阅读蔓延。三十来岁的银行工作者严小姐因为无暇买书,经常用IPAD下载一些有动画又有声音讲故事的视频文件给2岁的女儿看,尽管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视力。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中国父母们给孩子挑选读物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过于注重知识性、教育性,只希望小孩阅读所谓学知识的书。

    父母怎样成为 孩子的“阅读点灯人”

    “能不能在书展的童书馆贴上‘父母免进’,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享受阅读?”在2011上海书展上,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语出惊人。

    钱文忠说,他经常在书店看到一个现象,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时,一旁的父母横加干涉,“这种不要看,那本书有什么好看的?”钱文忠认为,缺乏阅读常识和品位的父母只能损害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

    钱文忠的“激进建议”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父母如何成为孩子合格的“阅读点灯人”?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在2011上海书展上参加中国福利会出版社组织的“儿童阅读营”活动时,对孩子们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喜欢阅读《儿童时代》杂志、童话和民间故事,还在父母的指导下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一生中都受益匪浅。

    多年来从事儿童阅读推广的梅子涵说,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阅读点灯人”,能激发孩子对于读书的兴趣,能分辨好的童书和坏的读物,还能以符合孩子兴趣的方式向孩子推荐。关键是,父母本身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位,能够从童书的海洋中选取精华。“有些童书可以让孩子一辈子受益,大部分却只能让孩子笑一笑。”

    陈鸿鸣建议,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回归阅读。“孩子往往有一种这样的心理——你都不读,我为什么要读。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们首先要自己看过书,然后与孩子就书里的故事或内容展开交流。”陈鸿鸣说。

    在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方面,与钱文忠的观点相似,台湾儿童阅读推广人方素珍也认为,父母要给孩子建议,但不要代为选择,应该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这样他们才会百读不厌。

    学者易中天则认为,父母要带领孩子多读一点“无用之书”,减少一些功利性的阅读。其实,看似无实际功效,但是富含智慧、趣味盎然的无用阅读,往往能为孩子成长提供更丰富质朴的养料。(新华社上海8月23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