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媛
烈日炎炎的暑期,正是中外学生的交流实践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近日在媒体上看到不少诸如“美国青年来华学习汉语”“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之类的新闻报道,使我不由得回忆起2009年,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带着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传播汉语的使命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始了自己为期一年的海外教师生活。
这段经历让我收获良多。在美国,我所在的阳光学校是海外的中文教育阵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文化的传播者,我和学生们一起,体验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中美教育的异同有了更多感悟。
在美国时,一位中国父亲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小学家长会上,教师一对一地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轮到这位父亲时,他急于知道孩子在班级里排名的表现让美国老师感到吃惊,她问:“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您为什么要把他们分出高下呢?”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记得李开复也说过,他的成长得益于在美国受教育期间几位恩师的鼓励。我想,这种美式的鼓励教育给予个体真诚的尊重和真挚的关怀,是一种博爱的教育,值得我们学习。
美式教育鼓励创新并支持创造,这使得美国青年一代的潜能被充分激发。鼓励创造的教育理念开始于美国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比如美国的小学生会体验形形色色的校园节日:卡通日,每个学生可以打扮成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泳装日,每个孩子得穿着泳装或沙滩装去上课;圣帕特里克节的时候,孩子们身上必须要有绿元素才可以上学……这不仅是一些有趣的活动,还显露出教育的真谛——发展人的自由天性、让人更快乐地生活。
美国学校教育资源的丰富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看到弗吉尼亚州一所普通国立高中所开设的选修课目录时,我吃惊地发现仅语言选修一个栏目里,可供学生选择的就有十几种语言,其中包括汉语。此外,我的美国学生告诉我,他们的教科书不需要自己购买,可以向学校借阅——不过,使用时严禁涂写,因为这些书将被循环利用。
目前,国内一些孩子希望逃避高考,去美国“避难”。但据我了解,美国的高中生一样要承受高考的压力。一个希望进入知名大学的美国高中生,需要付出的努力不比一个中国高中生少。中国驻美使馆一对资深外交官夫妇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和出众的综合能力考取了耶鲁大学,外交官夫妇在总结经验时说,耶鲁很看重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而他们的儿子擅长多种体育项目,精通两种乐器并且在学生社会活动中常担任组织和领导者。也就是说,美国的精英教育很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生们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所付出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少于那些经常去上周末技能班的中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