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成果的文化,既具有教化的功能,又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
关于文化的教化功能,古人多有论述,如“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敷文化以柔远”“诗言志,歌咏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实际上都是先哲对文化的教化功能的深刻认识。可以说,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化工作,重视发挥文化的宣传、教化作用,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全民族的奋斗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每逢重要历史关头,文化工作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藉其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内在品质及独特形式和作用,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团结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纵观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化于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独特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火炬。
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来看,文化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一般说来,文化与物质相对应,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得到基本满足并且有了剩余之后,精神文化需求便产生了。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文化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类摆脱蒙昧状态后,逐渐产生了对审美、礼仪、艺术、科学等的追求,形成了文化的实践活动。而有些文化艺术形式及活动并无十分明确的教化目的,其审美、娱乐功能却非常鲜明,从而使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
在现实中,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其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我们高居于群众之上,只考虑希望群众接受什么教育,向何方向发展,以致忽略群众的其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教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该文化要为人们所接受。如果某一种文化形式不能让人们普遍接受,何谈其教化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除了要关注用什么来引导社会和群众外,还必须注意宣传教育要适应群众的实际需求,要讲求文化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我们不断生产出的文化产品,并且经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才可能发挥文化产品的宣传教育功效。如果宣传文化工作不注意形式和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不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就会与人民群众形成两套话语体系,你说你的,我听我的,就不能达到宣传文化工作的目的。我们在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同时,提出要改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注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讲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法,实现“三贴近”,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在文化工作中,如果只讲满足群众需求,忽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忽视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的功能,那我们又会成为群众的尾巴,失去前进的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宗旨所不允许的。现在有一些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需求的名义面世,实际上却是在迎合低俗、媚俗,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甚至污染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决纠正。
由此可见,辩证认识文化的双重功能,认识文化在经济振兴、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地位,正确把握文化的教化功能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功能的关系,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我们有责任通过推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在文化工作中的体现。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既重视发挥文化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基本功能,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又坚持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此,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喜怒哀乐之情,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心声,站稳群众立场,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三贴近”,真正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条道路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辩证的、对立统一的方法观察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得出正确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