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陈关超
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上的河南博物院,有一群优秀的讲解员,她们曾荣获过“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9月2日,记者专程来到这里,倾听她们讲述荣誉背后的故事。
讲解是个体力活儿
记者在河南博物院讲解科见到了讲解员林晓平,她1997年开始从事讲解工作,如今已是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副主任、志愿服务团秘书长。
提起讲解工作,林晓平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她告诉记者,15年来,她始终热爱讲解工作。从走上讲解岗位时,她就严格要求自己,整日书不离手、词不离口,把业余时间都用在提高业务水平上。即便回到家中也不停地念念叨叨,让家人误认为她着魔了。“讲解员每天都很累,下班回到家里倒头便睡!”林晓平说,“有时候我爱人调侃,问我到底是在博物院当讲解员,还是在工地上搬砖提泥,他感觉我比建筑工人还累。”
说起工作,林晓平谈笑风生,但说起生活,作为女儿、母亲、妻子的她,却心存愧疚。2009年2月,七旬老母突发急病,当时正值单位搬迁前夕,她这个唯一的女儿只回家看了一眼,就匆匆回到工作岗位;孩子的幼儿园要开家长会,可她每次都因为工作忙挪不开身………
和林晓平一样,柳恒同样在默默地坚守。1997年进入博物院,10多年来,柳恒在家人和朋友眼中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为了把工作做好,她整个身心扑在工作上,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家人疏于关心、跟朋友疏于联络。
穿上工作服就来精神
2004年,由于对博物馆的钟爱和对文化的痴迷,刘璐放弃了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机会,来到博物院担任讲解员。在河南博物院做讲解,每场将近2个小时,她最多一天能讲解5场。
“讲解员的工作是痛并快乐着的,这种快乐是旁人体会不到的。”刘璐说,有一次,她给一位法籍华人讲解,当她和这位观众站在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莲鹤方壶展柜前时,还没等她开口,这位观众已是热泪盈眶。刘璐问他为什么这样激动,他只说了一句话:“太美了。”那一刻,刘璐才真正明白“无声胜有声”的含义。还有一次在讲解中,她和观众因一个学术问题发生了激烈“争执”,在接下来将近2个小时的参观过程中,他们两人基本上都在围绕同一个问题“针锋相对”,直至参观最后,这位观众主动与刘璐握手言和。
提起讲解员的快乐,还不得不说林晓平的一件开心事。2006年底,她休完半年产假回到博物院的第一天,领导就安排她去讲解。当时她还想推却,害怕自己太长时间不讲会忘记。“可是,当我穿上这身讲解员服装,立马就有精神了,讲解词也连珠炮似地涌出来了。”林晓平说。
博物院就是家
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林晓平、柳恒、刘璐只是河南博物院优秀讲解员队伍中的代表,除了她们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在讲解员这个岗位上坚守之外,是什么力量让她们放弃一次次高薪的诱惑,最终留下来了呢?这不得不说说河南博物院的讲解员“元老”——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刘玉珍。
“多少年来,除了周一闭馆休息之外,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博物院!”刘玉珍说,在她的心目中,博物院就是家。她告诉记者,正是这种对博物院的特殊情怀,再加上多年的历练,这些年轻的讲解员已在阵地讲解、外出宣讲、探索创新形式讲解等方面表现突出。
“讲解员是连接河南博物院与观众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河南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多年来,河南博物院围绕‘创一流服务,树一流形象’打造博物院的讲解员队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刘玉珍说。
自1998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对外开放以来,这些讲解员们共接待中外观众近千万人次,为近10万批观众提供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