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锋
“围绕票价,记者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无论是中低收入人群、无独立经济来源的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元的白领,所有人都认为目前文艺演出票价太高,75%的人认为票价高是阻碍自费购票观看演出的主要原因。”(《光明日报》)
对比国外文艺演出的票价:在法国,一场演出的平均票价为20欧元,学生和会员更低,在10欧元至20欧元之间。根据人均月收入2500欧元的低档计算,法国人看一场话剧演出,仅花费月薪的1%左右。反观我国,文艺演出成为一种“奢侈品”。一场话剧演出票价通常在100元至600元之间,以3000元的收入水平计算,看一场演出的费用占月收入的3%至20%,比法国高出数十倍。如此的比较更显国内演出奢侈化的倾向,但面对各方的说辞,似乎没有人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事实上,不独法国,美国百老汇的顶级歌舞剧的票价不到美国工薪阶层月收入的5%。然而,王菲个人演唱会在广州的最高票价为2500元,而王菲在香港的演唱会最高票价却只有980港元,周立波的巡演最高票价3880元。可以说,内地大多数演出的票价都比境外同类演出票价要高出不少。动辄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一半月薪的天价演唱会门票,要么让普通公众走开,要么只能让人惊呼“天价”。
有人认为,演出成本、上座率、公款消费一再推高演出票价位,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笔者看来,这是商业逻辑和势利逻辑共同主导的产物。
应该承认,文艺演出成“奢侈品”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时代原因。商品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它要寻求最大的购买群体,而文化工业促成了文艺产出的批量化和标准化模式。在这样的逻辑下,公众对文艺的鉴赏变为了“消费”,经济价值取代了文艺的精神特质。但在文艺演出成“奢侈品”的背后是内容让位于利益,利益攫取成了文艺演出的主宰。可以说,文艺演出成“奢侈品”的商业逻辑昭然若揭。
进一步说,文艺演出成“奢侈品”导致了媚俗化——既讨好富人又讨好权力,而单单忽视了普通公众,这不仅仅是追求感性消费的体现,而且也丢掉了文艺的本真部分。在这里,我们只看到了文艺的异化,而没有看到文艺精神的张扬。殊不知,就文艺来说,普通公众才是“衣食父母”,而不是高官贵人和腰缠万贯者,如果说,文艺演出仅仅是为了指向有钱人,那么,将是严重的扭曲和自我放逐。因为在文艺表演者那里,根本就没有给普通公众存在的位置,只会把文艺与普通公众人为地隔离开来。由此可以认为,文艺演出成“奢侈品”,一方面是一种堕落,是“自绝”于普通公众的折射,另一方面则折射着严重的势利危机。
离开了普通公众支持的文艺演出,能走多远呢?一味谄媚于富豪和权贵的文艺演出,真的是我们需要和期待的艺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