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在文化认同上下工夫
作家最难写的是当代性
《西方美学论稿》序
学术研究不能误用“学以致用”
文化要创新 创新要惠民
文学需要在生命中感悟




 中国文化报 >  2011-12-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术研究不能误用“学以致用”

    秦  毅

    有时候,一条新闻给人的概念是清晰的,但把同样清晰的两条新闻放在一起,就颇有戏剧色彩了。几乎在同一时间,有媒体报道,中国国际论文发表数全球第二。同时又有媒体撰文指出,国内研究生论文没有学术底线。是喜,是悲?对于论文现状,难免情感困惑,干脆套用“成绩很明显,问题也不少”这句话朦胧一把,当个骑墙派。

    提到数量,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质量,并且在“量贱质贵”的潜意识中,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观点带入论文评价领域,认为质量不高与数量庞大之间关联度极高。然而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认真治学、态度严谨的学人,其每一篇论文都有相当高的质量,而一些急于应付的毕业生、职称参评者,自己唯一的一篇论文也可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遑论学术价值?因此,“量多害质”的观点难以成立。至于有学者炮轰国内研究生论文没有学术底线,实质上炮轰的是“学以致用” 的功利化论文出产方式。

    将学到的东西用于实际之中,强调实践性,这样的学以致用无疑是应当提倡的。但一些人所追求的“用”只与论文发表有关,刊发是终极目标,便是大功告成,于理论的发展、实际运用却毫不上心。这种“学以致用”弥漫的是浮躁、急功近利的为学态度,学术底线被践踏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用心于刊发外,有些研究者的“用”往往还带有很强的结果性特点,似乎研究工作一旦在春天耕耘,秋天必须要有收获。我们知道进行学术研究是一项极其艰苦而有时又是极其困难的思维过程,它要求研究者能真正坐下来,仔仔细细地探索、冷冷静静地凝思和反反复复地推敲,甚至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和气魄。“学”与“用”之间不可能有时间的限定、空间的挤压,快速论文只会诱使学人提前采摘青色的果实,甚至产生出“有投入必有产出”的研究心态。这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研究方式,把“学”与“用”机械、功利地联系在一起。当论文成为对其“苦劳”而非“功劳”的展示时,“学以致用”不但成为劣质论文的作坊,更成为学术态度、学术担当精神的屠案。

    与此同时,“学以致用” 极易导致为“用”而学,正如一些教授所痛心疾首的那样,一些研究生既达不到泛读,也做不到深读。为了论文而论文,只知道上网查资料,只做“有用”的事,看“有用”的书,将专业系统的基础训练都视为“无用”之功。

    因此,对于已成为或将要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广大研究者来说,在踏踏实实地治学过程中少点“学以致用”,多一点学术担当精神,成为一个坚定的精神守望者,亟须做好自己的选择,增强学术自持力。而学者的选择,对于现代喧嚣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来说,引领和标杆意义不可忽视,何去何从自然应更加审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