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在文化认同上下工夫
作家最难写的是当代性
《西方美学论稿》序
学术研究不能误用“学以致用”
文化要创新 创新要惠民
文学需要在生命中感悟




 中国文化报 >  2011-12-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方美学论稿》序

    李醒尘

    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向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之一,也是我所敬重的同辈学者之一。他的《西方美学论稿》即将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向峰先生说:“写出《西方美学论稿》,出一本独立存在又有相当规模的书,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梦想。”现在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西方美学研究主要隶属于西方美学史学科。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写的两卷本《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西方美学的著作。改革开放后,我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也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教程》。此后又陆续涌现了好多本《西方美学史》,更有蒋孔阳先生和汝信先生分别主编的多卷本《西方美学史》。在新时期,西方美学研究已有很大进步。但是,西方美学史是一门艰深的学科,长期以来人们在编写西方美学史的时候,更多偏重于引进和介绍,对西方美学家和美学流派的观点辨析讨论不够,往往显得很不好懂,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现实感和理论深度。不论读者还是作者,对西方美学史的写法都不很满意,对此美学界多次开展过讨论。我觉得,向峰先生的《西方美学论稿》开始打破了这种局面,这是一部后来居上的很有特色的著作,是西方美学研究可喜的最新成果。

    《西方美学论稿》是向峰先生多年科研和教学的心血结晶。全书五大编三十五章,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重点突出西方美学史上主要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是按时代先后的顺序展开的。该书是一部重点突出而非面面俱到的西方美学史,更适合教学,突出的特色是较好地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不是史料的堆积和流水账式的表述。向峰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当今的高度,对历史上的各种美学观点、美学思潮,做了深入的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分析和评论。他没有停留于史料的客观介绍,而是以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着力于弄清和阐释历史上的各种美学理论、观点、范畴是怎样形成的,其真实内涵和实质是怎样的,哪些是今天可以吸收的有益的正确的,哪些是有局限或是错误的,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有关是非的评论。他引用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用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审美实践,来说明、对照、印证或批评历史上的美学观点,把美学理论和审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仅在亚里士多德美学的思想这一章中,他就结合讲到了宋代词人张先的《一丛花》,《水浒传》和欧阳予倩的话剧《武松和潘金莲》、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作品。在其他章节里,你还可以看到有关《红楼梦》、《聊斋》、曹禺的戏剧、贺敬之的诗歌等的议论。在理论阐发的过程中,他还广泛融入了易经、孔子、庄子、释迦牟尼、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鲁迅等的相关美学思想,采用把中西美学、古今美学加以对比的方法,使美学史的写作变得立体化。这种把史与论、美学与艺术、中与西、古与今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比通常的写法显得更生动,更开阔,更好懂,更有学理性、启发性和现实性。我觉得这种写法是很好的,这本书不但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系统的关于西方美学史的知识,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美学理论上的思考,使之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是会有帮助的。当然,“文无定法”,我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写作方法,也不认为这本书已写得十全十美,但是我敢说,与一些呆板枯燥的《西方美学史》相比,在写法上它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范例。

    其实,写出一本好的著作,不只是写作方法的问题,而首先是思想理论水平的问题。朱光潜先生晚年谈他美学研究的经验教训时多次指出,要学好美学首先要弄通马克思主义,同时还要掌握哲学、历史、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向峰先生在这方面做得是很好的,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者。他长期在高校辛勤耕耘,治学严谨,硕果累累,已出版过30多部著作,发表过数百篇论文,并多次获奖。在这本《西方美学论稿》之前,他已出版过《中国美学论稿》、《中国现代美学论稿》和《“手稿”的美学解读》等美学专著。其中《“手稿”的美学解读》是我国学术界唯一一部全面系统解读马克思《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美学思想的专著,是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他的《西方美学论稿》写得这么好,这么有特色,绝不是偶然的,是和他的主观条件和努力分不开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我们不但要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几千年的西方美学史是一座丰厚的文化宝库,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懈努力。我们期待在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更多复合型人才和更多的优秀著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