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海
题材有差别,有大小,但本身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意境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由此,无论是写重大历史还是凡人小事,无论是写前朝帝王将相还是后宫嫔妃宫女,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有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水浒》是正面描写农民起义及其悲剧的宏大叙事,《红楼梦》主要是展示以贾府为中心的贵族男女的悲欢离合,但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双峰并峙,二水分流,实不能以优劣高下区分之。
《后宫甄嬛传》不是全面描写封建社会的新编古装历史剧,而是着重展示了以皇帝为主宰的封建王朝的后宫生活。作者无意于表现风流皇帝和俏丽佳人的绯闻艳史,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反动本质,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锋芒所向,直指残暴、腐朽、罪恶、灭绝人性的封建制度本身。
在剧中,我们看到,在金碧辉煌、花柳繁荫的掩盖之下,皇帝的后宫生活是多么残暴、糜烂、丑恶,简直令人发指和不寒而栗。太监每夜为皇帝翻牌子,然后抬上被包好的女孩子侍寝,这和青楼妓院又有何异?嫔妃们为了承欢争宠,本来同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却反目成仇,姐妹相残,投毒、用药、纵火、贼喊捉贼、嫁祸于人,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透过华丽的外表,我们感受到的是乌烟瘴气,血雨腥风,堪称险象环生,步步惊心。
当然,电视剧也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如甄嬛、沈眉庄这对姐妹,也有过自己青春的梦想和憧憬。但所有这些,都被冷酷的现实打破了,而且被粉碎得很惨。甄嬛与果亲王的两情相悦,沈眉庄对温太医的一往情深,最后都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该剧还深刻地揭示了在罪恶的封建制度下人性的扭曲和人的异化。我们看到,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力,但导致了无限的腐败。他的权力、财富、后宫佳丽,都异化为他的对立物。他的结局也是悲惨的,但罪有应得。该剧的主人公甄嬛及其一同入宫的姐妹安陵容也被封建制度和后宫生活所异化。甄嬛在现实的逼迫下,从一个单纯的少女一步步变成了工于心计、心狠手毒的后宫女强人,不可一世的皇后、华妃、安陵容都一一败在她手下,最终爬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但她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孤独、极其悲苦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美的人、美的情愫被异化、被毁灭的整个过程。该剧的几乎所有后宫女性,不管出身如何,个性各异,几乎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套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啊!
该剧的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封建皇帝和众多的后宫女性形象。雍正的阴险残忍、刻薄寡恩、虚情假意和附庸风雅,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最难得的是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年龄相仿的众多女性,能在对比中将其性格和内涵区分开来,这是很不容易的。看完七十六集的电视剧,众多的人物形象仍在脑海中萦绕盘旋,挥之不去。
该剧有较强的历史感,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剧中展现的饮食、服饰、医药、器物、官制、礼仪之类,都比较考究。该剧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举凡谈诗论画、操琴品箫、踏雪赏梅、放风筝之类,古典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该剧的语言半文半白,比较得体,符合那个时代。看来,在语言上从《红楼梦》得到不少借鉴。有些词语,如“你要仔细着”“你这小蹄子”“你好生着”……以及“主雅客来勤”、“登高必跌重”、“略平头正脸的都嫁给皇帝”等等,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
该剧也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之处。一是该剧对生活中的假恶丑暴露得很充分,也有深度,但对于生活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似乎表现得不够有力。大家知道,《金瓶梅》和《红楼梦》在题材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后者对前者还有借鉴关系。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金瓶梅》缺乏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没有理想的光辉;而《红楼梦》在揭露和批评的同时,却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形象的塑造,放射出理想的光彩,体现了对新的生活的向往。该剧描写了甄嬛与果亲王的颇有些诗情画意的两情相悦,但思想内涵不够。太医温实初为人厚道,对甄嬛有追求、有想法,但基本上是对她生活和身体的关心。我想,如果能赋予温实初更多的反对不合理制度,追求自由幸福的启蒙色彩,也许作品可增添些许亮色。二是该剧把原小说虚无缥缈的历史背景放在清代雍正期间,这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由此,这部基本虚构的电视剧出现了当时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真实人物,除雍正外,还有年羹尧、隆科多、张廷玉等,一般说来,这些人物大都作为历史背景一带而过,无伤大雅。但把重要的历史人物十七爷允礼和纯属虚构的人物甄嬛捏合在一起,不仅相亲相爱,还生了双胞胎,这就显得别扭。把历史上实有的皇子弘瞻描写成允礼和甄嬛的私生子,还容易真假不辨,误导观众。总之,在虚构的故事中掺入重要的历史真人物,不宜太实、太具体,不宜编织得过于离奇。